检验科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现有规模5300m2,包括龙华院区和江东新院区。在现有临床血液体液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分子诊断及临床遗传学诊断6个亚专业实验组的基础上,引入微流控、测序、蛋白分析、基因组学等技术,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构建以“器官系统”为目标,以“人”为整体的综合诊断体系。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检验医师住培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检验医师师资培训基地,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一、主要设备设施

检验科拥有诸多大型仪器设备,实现了智能化实验室的检测和管理。拥有全自动生免流水线、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尿液及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粪便分析仪,全自动显微摄像显微镜及成像系统、微生物血培养系统、药敏鉴定仪及系统、质谱仪及分子诊断的自动化设备,染色、培养及分析设备和系统等。为了实现所有设备的系统化管理,检验科通过LIS系统,将实验室运行的文件、设备、试剂耗材及环境的温湿度监测等进行统一整合,实现实验室全流程、全方位的监控,使实验室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实验智慧化的运行和管理。

二、常规检测能力

1、临床血液学及体液学检验:常规开展三大常规、胸腹水、脑脊液、寄生虫、出凝血功能、细胞形态学、血型、贫血相关指标检测;特色开展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免疫分型、淋巴细胞亚群、HA-B2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微小残留、淋巴瘤免疫分型、细胞因子等特色技术,为加强临床沟通和方便患者看懂检验报告,全面开展图文报告。

2、临床免疫学检验:常规开展肿瘤标志物(CEA、TPSA、FPSA、AFP、PIVKA、CA125、CAl53、SCC、CAl99、NSE、CA724、β-HCG、TK1等)、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胰岛素等)、骨代谢标志物、传染病筛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肝病抗体、不孕不育抗体、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药物浓度监测等。

3、临床化学检验:开展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胰腺炎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特定蛋白、蛋白质电泳、细胞因子、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测(PCT、hs-CRP、SAA)、胃蛋白酶原检测等。

4、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除普通细菌培养外还能培养和检测苛养菌、厌氧菌、真菌及耐药细菌监测。参加了中国细菌耐药检测网及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实时上报完整数据。定期向临床提供耐药性统计资料。

5、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常规开展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含高敏乙肝DNA)、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EB病毒核酸检测、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泌尿生殖病原体核酸检测(HPV分型、UU、CT、NG、MG等)及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

6、临床遗传学检验:开展染色体显带技术(包括高分辨显带技术)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①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用于性发育异常、先天愚型和优生优育等的诊断;②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及预后。③FISH,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预后以及产前遗传疾病的诊断。

三、特色检测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诊疗指南不断发生变化,检验作为平台科室,随之改变,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诊断技术能力。为此检验科着力对现有亚专业进行整合,将其设置为两个方面:①基础检验部分(常规检测,尤其快速检测),②深度检测部分(整合患者数据,出具以“人”为整体的诊断性报告)。根据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工作基础,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凝练四个发展方向:

1、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方向重点突出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检测和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尤其是疾病诊断与治疗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重大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筛选、检测与分析;芯片分析技术和化学信息学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与开发。瞄准分析、检验医学领域发展前沿,重点发展具有靶向生物标志物的原位荧光可视化测技术。基于光学探针和纳米材料的研发,整合多模态成像及小分子载药技术,在疾病可视化影像检测与精准治疗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医疗提供强有力的可视化检测工具和诊断技术。该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将检验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困境。

2、病原微生物致病分子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针对临床未知病毒性病原体检测的研究,结合质谱技术、宏基因组病毒组学,对临床样本病原体及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分离、鉴定体系。

3、恶性肿瘤及出生缺陷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诊断方法及干预实验研究:①建立血液、淋巴系统肿瘤MICM诊断中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诊断,长期以来主要以形态学诊断为主,经历了从普通血细胞、骨髓细胞涂片,细胞化学染色,到结合骨髓活检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受医学研究理论、实践及相关学科及技术方法的限制,相比其它系统疾病诊断的发展而言,相对滞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原FAB分类方案以形态和临床特征的基础上,2008年提出新的诊断原则及规范,创立了全新的血液淋巴系统肿瘤“MICM”病理诊断模式,但由于受经济能力及成本、人力、物力及相关技术及环境的限制,对新“MICM”诊断模式的接受、使用及推广创新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为配合海南省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近年来检验科不断优化自身资源,大力培养人才,逐步建立“MICM”诊断模式,实现血液肿瘤患者不出岛就医。②针对热带常见重大疾病,开发在微流控平台上基于功能纳米材料检测细胞外囊泡的液体活检技术用于疾病早期精准诊断,结合荧光/拉曼光谱检测手段,建立疾病体外精准诊断方法。重点研制微芯片设备,为临床上肿瘤早期精准诊断提供经济、快速、高效的体外检测技术。

4、个性化药物治疗监测

采用药物基因组学( Pharmacogenomics)技术,从个体基因组中分析和鉴定患者之间存在的疾病相关的个体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选择有效的个体化化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耐药性,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毒副作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量体裁衣”、“对人下药”。

四、构建检验临床一体化建设

检验的数据服务于临床,检验科一直坚持检验临床一体化建设,检验要主动服务于临床。为此,检验科建立了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人员主动与临床进行沟通,为临床医生解答检验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检验科一直致力于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解读信息化的构建,目前检验科已全面建立了检验结果解读数据库和检验报告专家判读系统,通过与HIS、电子病历系统的对接,使医生通过LIS、HIS、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快速地查询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患者整体报告的解读内涵。实现检验主动向临床的延伸。

专家介绍

共14条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