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信息:赵振强,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二、教育经历:
1992.09-1997.07;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
2001.09-2004.07;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
2013.09-2017.07;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三、主要工作经历:
1997.07-2001.08 山西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2004.07-2006.1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助教/住院医师
2007.01-2010.1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讲师/主治医师
2008.09-2009.09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2011.01-2015.1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12.01-2016.1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硕导
2016.01-至今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硕导
2018.12-至今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2018.09-2023.1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研究生及毕业后教育科科长
2022.03-至今 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四、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2项,省重点计划研发项目、科技合作项目等省厅级课题10余项,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一部。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变性两方面。近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如下项目:
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的调控及机制研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821RC694),2021年09月至2024年 06月,在研,主持。
2、SOX6调控人多能干细胞源中脑多巴胺能祖细胞的体外异质性分化及其脑内移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编号:81860238),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正在进行,2019.01-2022.12。
3、SIRT1及SIRT2对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发育及其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凋亡影响的研究及相关技术引进。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ZDYF2018233,2018.01-2021.01。已结题。
4、SOX6-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控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A9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琼卫科教[2018]10号),海南省卫生计生行业科研项目, 2019.01-2020.12。已结题。
5、组织工程化胚胎干细胞来源神经元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编号:3126023/C100308);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已结题。
6、工程化不同来源可诱导多能干细胞源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五指山小型猪模型亚临床研究(编号:KJHZ2015-09);2015年,海南省国际合作项目。已结题。
近几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了论文如下:
1、郑晓晗,冯晓丽,胡兰,高仕君,魏艳召,黄婷,孙圣童,魏绪芳,王埮,赵振强.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促进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27(33):5348-5356.(通讯作者)
2、程少文,苏应雪,刘丹,洪蕾,林兴华,袁伟,陈潇男,陈静,黄虹,赵振强.三亚某酒店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3,29(03):161-167.(通讯作者)
3、郑晓晗,魏艳召,黄婷,魏绪芳,孙圣童,王埮,赵振强.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对干细胞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27(15):2395-2403.(通讯作者)
4、潘家兴,胡兰,王源江,赵振强.环境温度的短期升高和海南万宁候鸟老人急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07):721-724.(通讯作者)
5、魏艳召,郑晓晗,高仕君,黄婷,魏续芳,陈薪旭,赵振强.人胚胎干细胞自分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及受体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2023,27(01):34-41.(通讯作者)
6、赵振强,王埮,李威,张填,容琼文,陈薪旭,陈运仰,陈志斌.住院规培医师“神经病学恐惧症”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5):82-86.(通讯作者)
7、高仕君,张海英,王埮,陈丽,彭雅南,唐蕴怡,陈志斌,赵振强.单细胞分析技术在干细胞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31):5057-5063.(通讯作者)
8、张填,朱娴,赵振强.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5):1048-1051.(通讯作者)
9、Zhang M, Li W, Hu L, et al. Oral propranolol for treatment of the subgroups of essential trem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 BMJ Open. 2020;10(1):e032096. doi:10.1136/bmjopen-2019-032096. (通讯作者)
10、Zhenqiang Zhao*, Yanlin Ma, Zhibin Chen, Qian Liu, Qi Li, Deyan Kong,Kunxiong Yuan, Lan Hu, Tan Wang, Xiaowu Chen, Yanan Peng, Weimin Jiang, Yanhong Yu,,* Xinfeng Liu*. Effects of Feeder Cells on Dopaminerg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Front Cell Neurosci. 2016 Dec 20;10:291. doi: 10.3389/fncel.2016.00291. eCollection 2016.(影响因子4.55)(第一作者)
11、Zhenqiang Zhao*, Zhibin Chen*, Xiubo Zhao, Fang Pan, MeihuaCai, Tan Wang, Henggui Zhang†, Jian R Lu†and Ming Lei.†Sphingosine-1-phosphate promot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cardiomyocytes under the designated culturing conditions.J Biomed Sci. 2011 Jun 7;18:37. doi: 10.1186/1423-0127-18-37.(影响因子2.89)(第一作者)
12、高仕君, 张海英, 王埮,等. 单细胞分析技术在干细胞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31): 5057-5063. (通讯作者)
13、陈丽, 胡兰, 彭雅南,等. 人多能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异质性的安全风险[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1):7. 118-124. (通讯作者)
14、张填, 朱娴, 赵振强.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5): 1048-1051.
15、彭雅南, 胡兰, 王埮,等. 人胚胎干细胞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性分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33):5360-5368. (通讯作者)
16、彭雅南, 赵振强*.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源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与未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36):5458-5465. (通讯作者)
17、赵振强, 胡兰, 蔡美华,等.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 23(7):693-697. (第一作者)
18、赵振强, 胡兰, 蔡美华,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5(3):11-13. (第一作者)
19、赵振强, 胡兰, 蔡美华,等.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4):365-368. (第一作者)
20、赵振强, 胡兰, 蔡美华,等.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28):51-54. (第一作者)
21、赵振强, 陈志斌, 蔡美华,等. 磷酸鞘胺醇1协同条件培养液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0, 14(36):6828-6832. (第一作者)
22、赵振强, 蔡美华, 陈志斌,等.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9):853-855. (第一作者)
23、赵振强, 陈志斌, 蔡美华,等.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治疗作用[J]. 海南医学, 2010, 21(18):3-5. (第一作者)
五、学术组织兼职: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海南省药物警戒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继续教育协会副会长;海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海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南省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SCI杂志《Frontiers in Biomaterials Science》评审编辑。
六、获得奖励: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