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您了解多少?

作者:日期: 2010-02-22浏览: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象。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象被白蚂

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回事?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常见病。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象。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象被白蚂蚁蛀蚀后的木头一样,轻轻摇动或无任何外界刺激会自行产生裂缝或坠落于地。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由于妇女绝经后或因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和目前防治的重点。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继发于其它疾病或药物等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

为什么说骨质疏松症是静悄悄的流行病?

医学界称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该病在发生骨折前往往无疼痛或其它症状,实际上已开始在人体内逐渐发展,直到发生了脊柱、髋部和腕部的骨折才被察觉。因此有人称其为“寂静的杀手”。从这种角度来看,如果您有骨质疏松症的易患因素,尽管尚无症状或还未发生骨折,也应进行骨密度检查或早期开始预防骨的丢失。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①遗传因素;②营养失衡:长期钙摄取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长期进食高纤维素食物,以及有偏食、畏食习惯的人都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③活动量不足;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酗酒、吸烟、嗜食咖啡、浓茶以及不恰当的减肥等;⑤服用某些药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激素、利尿剂、抗生素、抗血液凝固剂以及接受化学治疗等,都易导致骨密度下降。

骨质疏松症对社会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群逐渐扩大。以美国为例,患骨质疏松症的人口约2500万左右。45岁以上的妇女有近1/3患骨质疏松症,而75岁以上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5000万人,50岁以上妇女的患病率高达50%,而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椎骨、髋骨等骨折约为50%~60%。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及伴随的脆性骨折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中,老年女性因雌激素缺乏患病率最高。此外,老年男性发病率也近30%。据文献报道,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后将有80%致残,其中5%~50%将于一年内死亡。因此要尽早防治。

由于骨质疏松症病程缓慢而常被忽略,许多骨质疏松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才引起重视,但为时已晚。骨质疏松症及由此引发的骨折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脊柱骨折会造成背部疼痛,身高变矮和驼背等。而腕部的踝部骨折也会因疼痛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髋部骨折更为严重,多数需要住院治疗,半数需要全天生活护理。此外尚有15%—20%的病人会因多种并发症如静脉血栓栓塞、感染导致死亡。据统计髋部骨折在绝经后妇女的死亡率相当于乳腺癌,高于子宫内膜癌。因此对于此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医疗和卫生工作中的研究重点。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年~201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疾病的十年”,以号召人们重视骨和关节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是随着绝经、年龄老化而逐渐发生的一种常见疾患。如果不注意、不重视,大家很容易忽视其表现,认为腰酸背痛、驼背弯腰都是老年人应该发生的自然现象,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对的。正是由于认识的误区,我们许多老年朋友患骨质疏松症已相当严重也不及时求治,反而认为人老了都会腿脚不灵便,身材不挺拔,这给生活及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也延误了治疗的有利时机。因此尽早认识该疾病的症状及特征,积极进行诊断及治疗是重要的。

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骼及关节疼痛,常常伴有腰腿乏力,双下肢抽筋,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动困难或受限制。一些患者有身材变矮、脊柱畸形,弯腰驼背。许多病人还反复发生骨折,甚至轻微外力作用,如用力咳嗽、大笑都可以导致骨折,此时会出现明显的剧烈骨痛及肢体活动受限制。

骨质疏松症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英文名称为osteoporosis,意思是充满孔隙的骨骼。试想一下,当一块我们自认为坚硬无比的物质中充满了孔隙或气泡,它的强度难道不会受影响吗?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当骨骼发生骨质疏松时,虽然其骨骼的外形与正常骨从外表上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骨显微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变化。随着骨骼中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丢失,原本密实的骨小梁中形成了许多孔隙,骨小梁也变细变薄甚至断裂,导致骨骼承受各种负荷的能力(骨的强度)下降。在同样外力作用下,疏松的骨骼发生骨折的机会自然就增加了。②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丢失以骨基质为主。骨基质是维持骨韧性的重要物质,骨基质的丢失可以造成骨的脆性增加而韧性降低,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缺乏对外力的耐受性(抗弯力降低)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率升高的原因。③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机体逐渐衰老的原因,老年人肌肉组织弹性降低,失去对骨的保护与协调作用,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怎样才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有骨X线片、骨密度测量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

骨X线片测量骨密度通过观察X线片上骨组织和周围软组织密度的差异、骨小梁的形态结构及骨皮质大致厚度,对骨密度进行估计,简单易行,但由于受多种成像因素的影响,其敏感性低,精确度差,而且受阅片医师经验限制,只有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被发现,不能作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现在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医疗机构已不依靠X线片诊断骨质疏松,仅在怀疑骨折时摄片。

目前广泛使用的骨质疏松诊断方法是对骨量减低的诊断,即进行骨密度测量。测量骨密度方法有: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CT(qCT),定量超声技术(qUS)及磁共振骨密度测量。其中DXA骨密度测量是1980年后发展起来的技术,1987年第一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问世后,逐步取代单、双光子吸收法骨密度测定,是目前国内外骨质疏松诊断和防治措施疗效观察的金标准,被认为与测血压发现高血压、预防脑卒中同等重要。检测部位主要为腰椎、髋部和全身,也可检查肢体骨骼,被检查者所接受照射的x线量为摄胸片的1/50,是目前认为最好的检测方法。

患了骨质疏松症怎么办?

1.饮食治疗:低盐、适量的蛋白质和富含钙的膳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类食品、深绿叶菜等),摄人足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

2.坚持适量的运动,尤其是户外活动。

3.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类、降钙素、雌激素等)。

4.建立安全的家居环境,避免发生骨折。浴室地面防滑,避免过度弯腰或长时间弯腰工作。

为什么有时单纯补钙不能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①在钙的吸收和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