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三伏灸?天灸又称“冷灸”,“自然灸”,“发泡灸”。它是采用刺激性的中药贴敷于患处皮肤表面或特定的腧穴,借助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红赤充血,甚至起泡,以激
| 天灸又称“冷灸”,“自然灸”,“发泡灸”。它是采用刺激性的中药贴敷于患处皮肤表面或特定的腧穴,借助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红赤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时间治疗方法。传统的天灸多在三伏天进行,故称为“三伏灸”。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3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来推算,以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并非每年每伏均相距10天。今年初伏为2011年7月14日,中伏为7月24日,末伏为8月13日。
凡是畏寒喜热,遇寒发病或原有疾病在寒冷时加重者均可使用。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等病,对其疗效最佳;其次对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男子阳痿,女子胞宫寒,痛经及儿童反复长期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
因药,因人而异,这与刺激性药物的性味和患者皮肤对其敏感程度有关。具体敷贴时间以患者局部产生灼痛时为度,参考时间为4-6小时,儿童1-2小时,局部水泡多在第2天形成。如果出现较大水泡,可先用消毒毫针将泡壁刺一针孔,放出泡液,再涂1%紫药水或5%皮维碘,或用止血贴也可。一般3-7天可愈合。但对某些小儿,由于皮薄肤嫩,耐受性差,时间应当适当缩短,有些只能耐受敷贴20-30分钟,不必强求发泡,敷贴时必须灵活对待。一般每年三伏天敷贴,连续三年。
(1)进行天灸治疗前应清洁背部皮肤,贴药12小时内不宜冲凉,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2)敷贴期限间禁食生冷刺激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油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虾,螃蟹等海鲜,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由于所敷贴的药物为辛香刺激的药物,故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热感为正常现象。
(4)敷贴之后,一般局部皮肤会灼热和发红,比较敏感者会出现起泡现象,起泡效果更好,但要注意用消毒纱破保护创面,避免抓破,并戒食促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等煎炸食物,以免引起皮肤化脓感染。
(5)天灸治疗后皮肤可暂有色素沉着,但会消退,且不留疤痕,不必担心。
(6)孕妇忌贴药,其他如肺结核,糖尿病,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热等患者不宜贴敷。
(1)三伏天气候炎热,皮肤腠理开泄,机体代谢旺盛,此时贴药,药性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对相应的脏腑起扶正祛邪作用。(2)天灸药可使皮肤潮红发泡,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能通过经络调整全身气血,祛除病邪,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3)临床实验证明:通过治疗前后泡液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免疫球蛋白A,G的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检查表明,贴药后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贴药后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贴药可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贴药后血中皮质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说明贴药能使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效果明显的病人甚至可达到痊愈。
(针灸科、辜孔进教授、电话:66774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