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我们正稳步迈进小康社会,进而广大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和渴望盖过以往。但是如何遵循保养身体、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之道,并能因人因时而宜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许存在一些疑惑。笔者谨以此文,结合中医传统文化的自身理论,浅谈养生之道。
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来源于《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话。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更加明确阐述“人之养生之事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则物莫之伤也”。中医经典之书《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界昼夜晨昏、季节更替、日月盈亏的变化规律,进行养生保健的活动。比如说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所以早晨要进行室外活动锻炼,保证气血流通,生机旺盛;黄昏夕阳西下,阳气开始敛藏,适当地要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寒露的侵袭,让阳气与阴精相合,而得阳助和阳长。再如道家提出“要想长生,腹中常空,要想不死,肠中无屎”,就是告诫大家饮食有节,固护脾胃,得以气血延续,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就要巧做安排,如“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晚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
二、道者重啬
《老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读为“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这种思想在当下物欲横流,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剧增的现实生活里,对人们多有警示的作用,因此要自己学会炼就“拿得起、就放得下”的平和心态,与其争胜夺狠,不如退而居之。《老子》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人一生之中,呼吸次数或者话语次数有可能是限定的,就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繁我小记”,我们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多言多语,大呼大叫,过度运动,要少语、少事,否则呼吸急促,耗费心肺之气,折损寿命。再如历代医家强调节欲葆精的重要性,《内经》讲:“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五十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岁者闭精勿泄。”《医心方》云“三十,三日一施,四十,四日一施,…..”。因此,节制房事对于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
三、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出自《尚书》,其最早衍生于《周易》的乾卦的爻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自然)的运动刚健不息,君子应遵循此道,刚毅坚强,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德,以德报怨,包容和滋养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所以我们要适当地加强运动锻炼,否则“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只静不动,脏器组织肌肉会退化,当然运动得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刚柔相济,既合天道,又符地德。次者,不仅肢体要运动,大脑更需运动,否则大脑不用废退,我们平时要勤于看书、增加阅读量,接触新知识,有资料表明勤于读书看报背诵外语之人,寿命相对延长。再者,平时重视行道蓄德,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正如《老子》所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俗语说得好“鞋只有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适不合适”,不要削足适履、杀头便冠,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性特点及环境因素,选择适合的养生原则和方法,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