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专家话养生

作者:日期: 2013-08-26浏览:

秋天已悄然而至。虽然随秋而来的凉爽在海南还要迟到一些,但口干舌燥、腹泻、皮肤干燥、老病复发等身体的不适已经应季而到。

从中医节气看,中秋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也是进补的黄金季节。适当地补充营养,不仅可以加强人体免疫力,让人体更容易适应秋季的气候变化摆脱“多事之秋”,而且还可为冬季抵抗力做好准备。

但秋季养生各有各招,看看记者采访了海口市民如何养生,专家又是如何建议?

“贴秋膘”吃萝卜不吃姜

市民养生各有千“秋”

方法一:食欲大开“贴秋膘”

中国传统养生就有“贴秋膘”一说,也就是说要在秋天把夏天因酷热而消瘦的身体补回来。

夏天的酷热让上班族李杨一直没什么食欲,时不时吃点水果喝点冰水,就减了饭量。“秋天可算到了。”李杨说每年只要天气一凉快下来,他的胃口就变得特别的好,四处寻觅美食的念头又活跃起来。“贴秋膘嘛,肯定是要多吃肉,有肉才有膘。”李杨笑着说道。

方法二:萝卜比人参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来自北方的老人曹大妈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而且把秋冬季的萝卜营养价值比作人参。说到秋季养生,曹大妈十分骄傲地告诉记者,每到秋天天气转凉,她都会给家里人做萝卜宴:萝卜炒菜、萝卜炖汤、凉拌萝卜。而且她还会打电话给子女,叮嘱他们要多吃萝卜。总之就是要“全方位立体式”,保证每个家人靠萝卜达到进补的目的。

方法三:秋天不吃姜

“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生姜辛辣伤肺不能吃。”海口市民王大爷对养生有一定研究,他的养生秘笈是炒菜不放姜。

专家提醒:养生需适度

秋季自然界一片阳明燥金之气。与夏季相比,人在秋季往往出现下述干燥征候群:皮肤干燥粗糙,容易起皱纹及皮肤病;头发干枯分叉,缺乏光华柔顺;眼睛干涩、迎风流泪,中年人容易视物模糊、老花眼;口咽干燥、舌红苔少,易患咽喉肿痛及咳嗽等感冒疾病;指甲干皱,出现纵纹;胃火旺盛,胃口大开,容易吃多引发肥胖;心火旺盛,容易性格急躁、失眠健忘;肠道津液减少,容易大便干燥,少尿发黄,还有阴虚、血虚,月经延期,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这些都是身体干燥缺水的系列表现,只要善加调养,都能轻松解决。

上述市民养生方法都有道理,但要掌握好度。比如,过去认为秋季来了,应多吃肉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的说法已经过时,不再适合现代人,所以“贴秋膘”有画蛇添足之举。在气候温暖的海南,更不适用。

萝卜虽好,但不能乱吃。因为萝卜性凉,入脾、胃经。体质偏寒、脾胃虚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的人不宜多食;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等患者忌食萝卜。并且萝卜还有消食、破气等功效,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吃中药期间也不宜吃萝卜。

对于“秋不食姜”的说法,当有病需要用姜时应照常用,如秋季治风寒咳嗽经常用姜。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间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虽是半夜也应该急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另外,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一次吃太多。

专家支招:秋季养生宜静养

起居:早卧早起,尽量不要熬夜,这样才能“养阴”。因白天属阳、夜晚属阴,所以只有晚上早睡不熬夜,才能收敛阴液,不至于消耗太多,而早上也要顺应自然,才能助长阳气生发。

运动:秋季运动应避免大量、剧烈运动造成出汗过多,耗伤阴液,应以舒缓的慢节奏运动为佳,比如:散步、慢跑、舞蹈、太极、瑜珈,中年、阴虚体质的朋友可经常游泳,这是缓解身体“旱情”的不错方法。另外,可以外出秋游、登高望远,既锻炼了筋骨,也养身养心。

饮食:秋季食疗养生的原则应清淡、甘润、利湿、增酸。具体来说,饮食少油少盐、避免辛辣刺激;多喝汤、多喝粥、多喝水,多补充水分;多吃干凉滋润食物,如鸭肉、兔肉、螃蟹、泥鳅、黄鳝,莲藕、萝卜、木耳、蘑菇、海带、空心菜等,水果可选择苹果、梨、火龙果、甘蔗等,这类食物能缓解身体的干燥症状。

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阴虚内热症状,不妨在专家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等一些滋阴降火中药。

选自《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