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卫计委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条款的要求,后勤管理部组织相关人员与物业保洁员共同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海南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试行)》,针对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和保洁员在收集及转运工作中如何做好防护对策。本人在工作中体会如下: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院保洁员肩负着医疗废物的收集及转运工作,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医疗废物的危害,由于保洁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流动性大、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因此,保洁员遭受医疗废物的危害非常大。本文针对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一、危害分类
1.损伤性医疗废物的伤害:废弃的针头 、缝合针、刀片等利器若如不按规范要求置于利器盒内,保洁员收集时不加防护按个人不良的习惯操作,有被锐器刺伤导致职业暴露发生感染的危险。锐器危害的问题不在于他们本身造成的伤害,而是入侵了人体的防护屏障,从而使各类病菌进入人体。国外研究证实了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
2.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危害:感染性医疗废物为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的微生物危害来自于被病菌污染的物质,最典型的是传染源的培养基和传染病人的废物。保洁员在收集及转运的过程中如防护不当,很容易被沾染有血液、体液的废物发生职业暴露,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粘膜进入到人体而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据文献报道,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
率为0.30%,HBV的感染概率为6.00%~3O.OO%,HCV的感染概率为1.80%。
3.化学性医疗废物的危害:化学危害主要来自于废弃的体温计、血压表中的水银,水银是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毒性物品,水银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成气态,很容易被吸入呼吸道,引起中毒。
4.精神心理的损害:发生职业暴露发生后,保洁员在精神心理上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一般表现为恐惧、无奈、悲伤等,进而可产生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良心理反应。
二、危害的原因
1.一般来说,医院保洁员的待遇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且文化水平低,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处置废物时未执行规范的操作。
2.思想上不重视,认为遇到的传染病患者少,即使被其感染但自身抵抗力较强,可能不会产生疾病表现,因此,对于各种污染物的危害缺乏正确的认识,思想上不能予以高度重视。
3.防护用品的供应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保洁员对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不掌握,这会直接影响到防护的效果,且由于使用防护用品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而不愿穿着防护用品。
4.医疗废物的包装容器不规范,且盛装过满,保洁员在收集废物时容易造成职业伤害。
三、防护对策
1 .加强保洁员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保洁员上岗前培训,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培训,学习医院感染、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如何洗手,医疗废物的管理条例,处理排泄物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加自我安全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 .配备安全防护用品并投入使用,如:口罩 、帽子、防护眼镜、防水围裙、手套、胶鞋等必需用品并且投入使用。
3.加强标准预防的落实,在执行医疗废物收集的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帽子、防水围裙、手套、胶鞋,必要时穿隔离衣。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局部处理措施,并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的方式、部位、程度及物种类、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上报医院质控科和预防保健科实施进一步处理及追踪监测。
4.对医疗废物管理员进行健康体检,正常的检测结果是对保洁员最大的心理安慰。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员体检档案,保障医疗废物管理员的身体安全。
5.后勤管理人员,除了给予工作上的技术指导外,还要对保洁员发生的心理危机及事件提供救助,及时给予安慰、同情、支持和开导。
四、体会
随着医院诊疗技术的不断扩大、床位数逐年增多,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数量较大、种类多,医疗废物可能存在含有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含有大量传染性病原体的医疗废物,若管理不严或处置不当,极易成为传染病传播的源头,造成传染病的感染。保洁员是医疗废物的回收的主要成员,在回收、转运过程中都存在被医疗废物损害的可能,医疗废物对保洁员造成的伤害是相当危险的,有病原体的侵袭、物理的损害及精神心理上的损害,因此后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保洁员职业防护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确保医疗废物安全管理及转运,以维护保洁员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