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抗击就是责任带领队伍打赢抗疫攻坚战

作者:日期: 2020-08-18浏览: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副队长,陈潇男,男,1986年12月10日生(33岁),2010年参加工作。

2020年2月2日晚9:37分,接上级部门指令,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全体人员处于待命状态,要求队员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做好出发准备。此时,救援队队长刚刚退休反乡,而新队长尚未到位,作为副队长的他,毅然扛起了重任,通知所有队员并组织各组进行准备工作,救援队于2月3日晚出发。

习总书记强调,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最切身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陈潇男副队长主动请缨,带着10辆车及19名先遣队员提前出发,通过陆路前往武汉。时间紧,疫情刻不容缓,车队不分昼夜赶路,只为了尽早到达武汉。由于车队庞大,携带物资多且较为贵重,夜间休息时,陈潇男副队长待所有队员休息时,又拿着手电,顶着接近零度的寒风一辆辆车检查,一遍遍巡查,直至天明。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抵达武汉后,第一时间便投入到一线战斗中,在江汉方舱医院参与患者救治工作。千里之外的火线,每一天战役的吹响,他都毅然决然。为了解决进仓一线人员的各项实际需求,每次跟随一线人员一起考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联系多方一一落实解决。

及时制定流程和制度。由于方舱医院是临时搭建的医院,各项日常流程及相关制度都不完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患者在方舱医院内停留时间就十分重要。陈潇男组织各组组长,连夜制定专门工作流程,具体到早、中、晚、夜班每班医生工作的细节内容,不断优化交接班制度,做好舱内、舱外信息传递及反馈。组建病情讨论小组,每日舱内反馈所管辖患者的病情资料,舱外汇总,统一讨论,提前制定第二天诊疗计划,从而做好患者病情评估,及时筛查重症患者,及时安排治愈患者出舱。

关注队员身体健康。进入方舱医院的第一天,由于护目镜长期压迫的原因,有队员出现了眼睛红、痛的现象,陈潇男副队长第一时间与武汉协和医院联系,共同确定了“方舱医务工作者就医绿色通道方案”,明确了队员们出现身体不适时的就医流程,并及时安排车辆送队员至医院进行就医。此外,在他的主导下,队伍也制定了个人健康每日打卡制度,要求所有队员自觉进行自身健康检测,有问题及时汇报,做到健康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排查。

制定院感方案。陈潇男副队长也一直强调需要加强队员们自我防护意识,保证队伍中每个人都能平安完成任务,做到零感染,要求院感的两个医生每天都给值班队员做培训,确保人人熟练掌握,个个顺利过关。在到达武汉的第一天,同随队两位院感医师一起制定了队伍的院感防控方案,推出院感医生跟班制,专门配置两名院感医生,要求每次上班的队员必须有院感医生或护士跟班,指导穿脱防护衣,要求后勤人员跟班来回消杀。并且我们队伍的后勤保障人员每天对进出酒店人员进行消杀,对酒店的大厅、电梯、队员房间等进行全面消杀,设定下班人员专用电梯,固定的洗澡间和洗消间,严格做好全体队员及其生活环境的防护,保证每个队员都平安回家。

关注队员心理健康。江汉方舱医院是第一批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早期条件有限,医务人员紧缺,工作压力大,存在感染风险,一线队员们心理压力大。而患者住进方舱医院,家人无法陪护,不适应方舱环境;对疾病的认知本身存在恐惧;有些甚至经历了生离死别,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在自身承受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还需要面对大量患者的负面情绪,因此,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面对这种情况,陈潇男主动跟每个队员分时段谈心谈话,了解队员们的心理状态,对队员们出现的心理情绪进行疏导,在武汉期间,完成了与每位医护人员至少4次的谈话。

通过前期的沟通与协调,救援队基本救治流程、生活保障各种流程理顺后,陈潇男马上投入第一线,加入到方舱医院CT的排班中。在CT仓工作时,凭着细心和耐心,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各队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此次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支援武汉的过程中,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取得了四个第一:全国第一支出发的队伍,第一支到武汉达江汉方舱医院的队伍,第一批进驻方舱医院开展工作的队伍,支援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医务人员数量第一的队伍。同时,江汉方舱医院作为武汉第一家收治患者的方舱医院,也是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次最多的医院。陈潇男同志既是建设者,也是见证者,他带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全体队员在抗疫的第一线不顾危险、不辞辛劳的奋斗与坚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努力与付出,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代的重要任务,在妥善合理救治患者的同时,真正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