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雨水”节气

作者:中医科 钟军华日期: 2025-02-22浏览:

“春雨贵如油”,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临近,2月18日,我们迎来了“雨水”节气。雨水,作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水的开始,此后雨量将逐步增多。它与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情况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在节令上的生动体现。

雨水,蕴含着两层含义:其一,天气逐渐回暖,降水量随之逐渐增加;其二,在降水形式上,雪花渐渐减少,雨滴日益增多。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当雨水节气来临,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在这样的时节里,我们该如何养生呢?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钟军华给出了以下建议:

起居方面:雨水期间,气温波动较大,降水增多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气温偏低,呈现出寒中有湿的特点。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机体调节功能难以快速适应天气变化,老人和小孩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皮肤毛孔变得疏松,对风寒湿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皮肤过敏、关节炎等疾病也较为多发。因此,不要过早减少衣物,做好保暖防湿工作。

运动方面:春天白昼变长,黑夜缩短,阳气逐渐生长。人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变化,早晨不要赖床,避免久卧久坐,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在雨水节气进行运动养生时,要特别注意避寒防湿。尤其是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最好选择在较为温暖的白天,找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运动形式以散步、太极、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等为宜。

饮食养生:从中医角度来看,脾在五行中属土,其特性是喜好干燥、厌恶潮湿。雨水节气多雨多湿,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雨水养生应以调养脾胃为主。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人体就能充分利用营养;反之,就会出现营养缺乏,体质下降的情况。因此,应当养护脾脏,保持均衡饮食,少吃辛辣、寒凉的食品,多吃中性和平性食物,同时注重加强健脾利湿。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春属肝”,即春气与肝相通。当春气渐浓时,人的肝气也会逐渐旺盛,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而波动。因此,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性方法,如增加户外活动,去春游放松身心;早睡早起,减少熬夜;多听音乐,陶冶性情;善于倾诉,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

推荐养生药膳:枸杞山药粥

1、准备食材:鸡胸肉30g、山药20g,米1/4杯、葱花少许、枸杞10g。

2、功效:益肾健脾,养肝明目。

3、制作流程:鸡胸肉切丁,用沸水川烫。山药削皮切块,米洗净。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入米、鸡胸肉、山药和枸杞,先以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成粥。最后撒些葱花,加点盐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