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说一|警惕!长期戴耳机听歌睡觉,听力危机悄然逼近!

作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曾银萍、周小柳日期: 2024-10-24浏览:

有医说一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耳机已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伴侣,但你可曾想过,这份便利背后隐藏着致聋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听障人口已高达2700万,占人口总数的1.67%,其中不乏年幼的孩童。他们的世界,因寂静而更显孤独与艰难。更令人警醒的是,许多听力损失并非不可避免,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长期戴耳机听歌睡觉。

长期戴耳机听歌睡觉竟会致聋!

小李是一名在读大学生,长期习惯戴着耳机听音乐睡觉,听到喜欢的歌还会将音量调大,跟着哼上几句,觉得很放松、很惬意。然而,几个月前,他突然发现同学跟自己说话离稍微远点,就听不太清楚,别人却可以听得很清楚,并且耳朵还时常有嗡嗡的耳鸣音,于是他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没想到,医生竟然诊断他患上了“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

其实,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戴耳机致听力下降、耳鸣的患者不在少数,长期使用耳机由于声音离耳道、鼓膜等距离过近,持续性的声音长时间刺激,会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耳蜗内负责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会出现损伤,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出现噪声性耳聋或耳鸣。人们通常对如爆破声、敲锣打鼓声等强噪声环境较重视,能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但对长时间持续的中低噪声带来的听力健康问题认识不充分,比如饭店厨房、有噪声机器的工厂、供应室、儿保科等噪声环境。

什么是噪声性耳聋?

又称为噪声性听力损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损害性噪声环境中引起的,以内耳毛细胞损伤为其主要机制的一种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大部分噪声性耳聋患者常伴有耳鸣的症状。

噪声性耳聋有哪些类型?

分为可恢复至正常听力阈值的暂时性域移和不能恢复的永久性域移。噪声性耳聋是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发病率仅次于老年性耳聋,是完全可预防的不可逆性疾病。

噪声性耳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在开始暴露噪声的初期,由于强度较低和暴露时间较短,在离开噪声环境后,人耳出现短时间的耳鸣和听力下降,但数分钟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较长时间的暴露噪声或噪声强度较大时,人耳离开噪声环境后,耳鸣和听阈提高的程度加重,时间延长,要数小时、一天或数天后才能恢复,此阶段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耳蜗毛细胞开始出现损伤的重要标志,为暂时性阈移。

长期反复的暴露噪声,听觉疲劳的程度、症状加重,逐渐发展为某些频率的阈移不能恢复,即永久性阈移,病变进入早期噪声性聋阶段。早期噪声性聋是耳蜗基底膜的某些局部毛细胞出现病变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4kHz频率的听力下降。

安全使用耳机的小贴士:

1.能不戴就不戴。

2.应掌握“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音乐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耳朵也是要休息的哦!3.避免使用入耳式或劣质耳机。入耳式耳机接触面积小,对耳朵内部影响大,而头戴式耳机相对刺激小。4.注意耳机的使用环境。当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如公交车、地铁或马路上戴耳机,为了听得更清楚,往往不知不觉就会调高音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当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期收听会严重损害听力。5.保持耳机的清洁。曾经有人进行了一项对耳机的细菌实验,入耳式耳机佩戴1小时,细菌比之前繁殖了近5倍,耳塞式耳机佩戴1小时,细菌比之前繁殖了近3倍,可想而知,如果不定期进行清洁的话,那细菌肯定会伴随着耳机进入耳朵。

让我们一起关心关爱听障人士,尽微博之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温暖,同时更要科学用耳、保护听力,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筛查、体检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到耳鼻喉科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