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要融合“两种文化” 发布时间:2012-6-7 被阅览数: 33 次 信息来源:《健康报》 杨善发/文 从医院的发展史看,现代医院文化将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的概念是英
信息来源:《健康报》 杨善发/文
从医院的发展史看,现代医院文化将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的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 P.斯诺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而这“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给整个社会在实践、知识和创造性方面造成了损失。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只了解一种文化,因此会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当的描述,对未来作出偏颇的选择。 在我看来,医院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汇地。而且,“两种文化”在医院中的地位可谓此起彼伏、变化悬殊。在医院发展初期,人文文化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医院是人文文化的产物。因为在东西方历史上,早期的医院都是宗教慈善人士建立的救济贫民的公共机构。加拿大科学史教授约翰·罗伯特指出,现代医院体制是从穆斯林国家学来的。
最早的完整医院体系出现在公元8世纪的巴格达。当时在欧洲,只有修道院和教堂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中国唐宋时期的佛教寺院也为穷困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宋代文化领袖苏东坡具有深厚的宗教人文情怀。1089年在杭州为官时,他捐资建立了一所名为“安乐”的病坊。据林语堂考证,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科学的医学姗姗来迟,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才是“医学科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所以,美国杰出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把医学称为“最年轻的科学”。正由于医学科技不发达,有效的治疗手段与方法有限,长期以来,医院与其说是治病救人的专业机构,不如说是对人们进行人文关怀的主要场所。
然而,这一局面随着当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而迅速被扭转过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院的科学文化高歌猛进,人文文化则节节衰退。随着医学科技在医院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医院中“两种文化”的冲突成为当今世界医院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显著的外在结果,就是医患关系从和谐走向矛盾和冲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对医学科技文化乃至科学主义的宣传和推崇日盛,而人文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医院“两种文化”渐趋分裂。
当今医院发展的现实状况是:我们引进了西方医学技术,却没有同时引进西方相关的卫生人文文化;我们添置了大量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却没有同时培养大量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我们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保有量超过美国,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甚至还丢弃了我国医疗文化的优良传统……总之,我们引进了一只“猛兽”,却没有准备好套住这只“猛兽”所需的“绳索”。一句话,在我国医院文化建设中,重视科学文化、忽视人文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十分突出。
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当今医院应该一手抓科学文化建设,一手抓人文文化建设,两手都要硬起来,以破解“斯诺命题”,融合“两种文化”。这是当代医院管理的艰巨任务。因为,“两种文化”的分裂状态是由历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交织的结果。而且,当今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造成了学科的分裂,自然科学的人很少关心人文科学,人文学科的人对自然科学也不屑一顾。
因此,要建设好医院文化,就必须跳出狭隘的科学观、文化观,必须充分认识到,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人文学科也是人类重要的科学。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看,科学与人文在人类文化的大系统下是无法分而治之的,就像无法把医学家变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机器人,也无法把人文学者驱逐到原始社会中一样。
(作者为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