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征文】井冈山在我心中

作者:日期: 2012-08-13浏览:

【职业精神征文】井冈山在我心中 发布时间:2012-8-13 被阅览数: 157 次 海医附院内科党总支 谭昌发 由于医院党委非常重视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时至今年盛夏,是组织党支部书记赴井冈

海医附院内科党总支 谭昌发

由于医院党委非常重视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时至今年盛夏,是组织党支部书记赴井冈山参观学习得以成行。得知此消息,我自然欣喜,比其他各位书记更为兴奋激动。因为在四十六年前,我与井冈山就有了第一次亲历接触,虽然当时自己年纪还小,在井冈山的时间也很短,可是宁冈朱、毛会师桥,黄洋界哨所和茨坪中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如今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了,现在的井冈山是什么样呢,变化大吗?我早已萌生要重上井冈山参观的想法,如今这美好愿望能得以实现,能说不兴奋吗?

记得第一次去井冈山,那时,我还是一名刚入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那是1966年的冬天,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革之初,全国各大院校的学生掀起了“重走长征路的大串联热潮”。受次影响,在学校放寒假后,我们几个同学什么也不知,什么也没问,背起背包,跟着就走。翻越一座大山,来到炎陵县(湘赣边界)住了一宿,次日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宁冈县(现改为井冈山市宁冈镇),见到朱德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委员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桥,如今在桥头建有红军会师的纪念碑。这是我首次接触到井冈山红军的故事。沿着婉延的盘山公路向上行走,在傍晚时分,来到了井冈山第一大哨口“黄洋界”, “黄洋界”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朱德同志亲笔书写。继续沿着婉延的盘山公路向下行走,在华灯初上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向往已久的井冈山茨坪中心。然而由于当时的井冈山接待任务非常繁重,条件非常简陋,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我们在茨坪中心没有住宿,只是排队报到登记,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领取干粮(压缩饼干)就匆匆告别了井冈山,踏上新的目标。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井冈山在我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如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这次重上井冈山,是2012年7月15日。那天,我们一行31人乘坐旅游大巴从南昌经泰赣高速前往井冈山,经过约5个多小时行程,在中午时分,导游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井冈山境界,大家兴奋至极,掀开车窗帘往外看,在我们的右前方赫然矗立“井冈山”三个大字,在公路两侧原先低矮、简陋的瓦房和茅草屋不见了,出现在我们眼前是一幢幢三层楼平顶民宅,我差点惊呼,变化太大,真是出乎意料,再往前看更是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就象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导游告诉我们那就是井冈山市的新城区。我们继续前行不远,车子在一个“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农家大院内停下来,导游说我们要在这里用餐,这里仍然保留着“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原貌,虽然现在吃不到红米饭、南瓜汤,但是仍然可以吃到“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品尝井冈山特色的农家菜,特别绿色环保。这是我们到井冈山的第一餐,初次体验井冈山革命时代那种艰难生活,大家吃的很开心。下午我们来到了茨坪中心,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伫立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静静的看着这气势磅礴的建筑,似雄鹰展翅的毛泽东、朱德雕塑,心情激动澎湃。与46年前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天壤之别,无可论比。走进博物馆,展厅简洁明亮,展品井井有条,内容丰富多彩。展览的内容主要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通过实物、照片、图画、诗词、歌谣的形式,重点从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土地革命等方面全面展示井冈山革命的光辉历史,还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方式,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红军在井冈山生活战斗的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上的震撼。特别是展馆里一块鲜红的立壁上刻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几个金色大字,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依靠群众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拼,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虽然井冈山革命斗争已成为历史,但是井冈山精神则作为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将穿越时空,永放光辉。

此次井冈山之行,我们除感受到战争年代的艰苦与惨烈,深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同时,也切身感受井冈山山青竹绿,优美的自然风情。夜幕降临,我们漫步在井冈山的湖心公园,周围宾馆、商埸林立,灯火辉煌,商品林琅满目,品种繁多。湖心岛上歌声嘹亮,人们随歌起舞,阿啦多姿,展现出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深感改革开放后井冈山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我蓦然想起了毛泽东同志一首诗《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