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嘟嘀嘟”,伴随着急促的警报声,海医附院一辆救护车风驰电掣般赶往文昌市人民医院。副驾驶座上,陈晓松主任面色凝重,心情复杂。
2014年4月10日中午12时许,和往常一样,忙碌一个上午的非紧急医疗救援转运中心陈晓松主任和护士们聚在休息室吃午饭。李丽院长的一个紧急电话打破了气氛轻松的会餐时刻。11时,一辆载有澄迈县欣才小学学生的客车发生侧翻事故,当场造成8名小学生死亡,32人受伤。现场情况十分危急,需要支援。
一接到上级指令,陈晓松饭都顾不得吃完,立马召集护长司机。从召集确定随车人员到登车准备奔赴现场,陈主任一行人只用了3分钟。从成都急救中心调到海医附院的陈晓松主任是一名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医生,经历过5.12大地震的他深刻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车祸事件,这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他镇定部署,决定和护长先行一步,随后再调度第二辆救护车跟随其后。
12点25分出发,13点20分抵达文昌市人民医院。陈晓松一行人在正值中午下班人流高峰期,车水马龙的路段上,是海口各大医院中第一个赶到目标医院的。
“刚到文昌市人民医院,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人多!上级领导、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媒体、警察、围观群众,好多好多人,我感觉就像回到5.12那时”。陈晓松主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脸凝重。他没有慌乱,立刻向市医院领导了解伤者情况,并向李丽院长汇报。随后,表明自己是接到卫生厅指示前来支援,要求把最重的患者先送往附院抢救。当时32名伤者中,伤情最为严重的是一名六岁的小学生,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处骨折且伴有大量失血,情况十分危急。陈晓松观察了学生病情后,即刻决定要求院方快速输血,待血压稍稳定后,立即送回附院抢救。
与此同时,在附院等待伤员的李丽院长,听过陈晓松主任汇报的情况后,立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由李丽院长任组长,郝新宝副院长、夏立平副院长为副组长,普外、骨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脑外、儿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口腔科、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超声科、药学部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应急抢救小组,同时要求开通免费住院绿色通道,确保每一位即将到院的伤者都有涵盖医疗、护理、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人治疗。
“学生当时的情况十分不乐观,我甚至没有十足的把握下定决心把他送走。我担心他在车上就支撑不住。幸运的是,紧急输血情况作用明显,孩子的血压回升,合适护送”。陈晓松说起那个紧张的时刻,还心有余悸。14时许,陈晓松和护士挂上血袋、固定脊柱板、小心翼翼的把学生抬上救护车,自己坐上副驾驶,赶往海口。
一路上,陈晓松叮嘱护士安抚学生情绪。一个年轻稚嫩的孩子,除了经历大灾的后怕还有身上无比的疼痛。“他才6岁,伤的这么重,没有亲人老师的陪伴,他很害怕。我一直让护士安慰他,告诉他忍一忍,马上要见到父母和老师了,不要怕。”温暖的抚慰给了孩子些许力量,孩子开始轻声的和护士说话。陈晓松一边留意着孩子的血压、心率、病情变化,一边镇定的指挥着年轻的司机开车。当时文昌路段,因为车祸事件,有交警引路畅通顺行,但是临近海口路段,因为信息滞后,赶路情况不甚乐观,甚至出现两车相争不让道的情况。“那时候我把扩音器都拿出来大喊,某某车牌号,请让救护车先行!”陈晓松和司机几费周折,终于14点45分赶到附院急诊科开始对伤者进行抢救治疗。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都是李院长的电话及时,我们才能处置得当。”这是陈晓松主任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在4.10校车侧翻事故发生后,54岁的非紧急医疗救援转运中心陈晓松主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生动展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深刻内涵。正是因为陈晓松主任分秒必争的“生死营救”,才为伤者生命的延续,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海医附院非紧急医疗救援转运中心简介: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非紧急医疗救援转运中心”是经海南省卫生厅批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成立的一个新科室。
主要从事非紧急医疗救援转运、院前急救、灾害救援、急救技能培训等专业任务。科室自启动运转以来,参与了万宁水灾医疗救援、“4.10”重大交通事故医疗救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陈晓松主任(右三)在文昌市人民医院查看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