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四十载,扬帆踏浪续辉煌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弘扬职业精神,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海医附院是我省唯一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长期以来,牢记“政治与医德建院,科教与艺术兴院,制度与纪律管院,职工与社会扶院”28字办院方针,积极传承“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理念,在职业精神和医院文化建设中求真求实。紧靠医疗卫生工作主线和医院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宽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作针对性,营造和谐环境,使医院文化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助力器。职工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科建设硕果累累,医院管理成效显著,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力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塑造医疗卫生行业主体形象、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用自己勤劳智慧双手浇灌这朵鲜艳的杏林之花。2011年分别荣获省教育工委、海南医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血液肿瘤内科病区荣获卫生部“全国护理示范病区”。2012年,孙公凯院长荣获“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曾俊涛医师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海南省卫生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此外,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 等荣誉号。
一、历史底蕴:为医院新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海医附院成立于1973年,仅有一栋三层楼高的门诊部和36张病床,乘着建省的东风,开始有了九层的住院大楼,病床增加至400多张,引入人才和一些高精设备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从无到有、有小到大,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海医人的辛勤智慧和汗水,在艰苦创业中自强不息、在励精图治中发展壮大,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昔日的小苗已茁壮成长为枝叶逐渐繁茂的梧桐。
为创建群众满意医院,历任院领导都致力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旨在加强职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加强岗位培训,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他们从管理入手,转变作风,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加强“堵漏”,强化质量,确保安全。以科研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树品牌意识、创良好环境。1999年提出28字办院方针,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院微。2001年制定医院管理制度汇编,并编辑出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汇编》一书,共5大篇16章60万字。制度的实施,有力推动附院向规范化管理迈进。这一年,院训“仁爱、恪职、精诚、创新”、院歌《海医附院之歌》和服务广告语“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海医附院-您生命中的守护神”经历1年广泛征集终于揭晓。职业操守的岗前教育,伏下身子的干部作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尊师重教、礼遇人才的良好风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服务意识,动感而寓意真诚奉献、团结拼搏的院微以及承载着厚重底蕴的院训、院歌,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医人焕发青春活力、放飞理想风帆、勇攀技术高峰、争创一流业绩。1999年名列全省“五佳医院”榜首。2005年,为迎接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医院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周密部署、全院动员、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责任到人,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总结出了“评建”经验,这就是“只争朝夕、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这一经验一直成为附院攻坚克难、完成艰巨任务的法宝和精神力量。经验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干部职工薪火相传以及凝心聚力、励精图治精神。2012年,期待已久的新外科大楼顺利投入使用,开始突破制约医院发展瓶颈,一举扭转医疗用地严重不足和病区环境差的局面,一座现代化住院大楼和清新、独具特色的医院识别新形象展示在患者面前。这一年,3个临床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通过国家级验收,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厚积薄发,附院的发展又一次迎来了质的飞跃。
二、战略规划:为医院新发展支撑思想和组织保障
医院文化建设是涉及价值观念整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团队精神构建的系统工程。2003年底,孙公凯院长上任后,深知医院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凝聚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促进医院和谐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工作重在抓落实,于是将其浸透和展示在医院管理各个层面。在他的倡议下,每两年组织召开1次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更名为医院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注重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策划、设计、组织,规划医院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路径。2011年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五大工程建设”:即人才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硬件工程建设、文化工程建设和党风廉政工程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使医院形成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体系,把医院建设成管理科学、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医院,真正形成“领导为职工服务、行政后勤为一线服务、医护人员为病人服务”的良好局面,为建设现代化医院,推进医院文化建设打开广阔的空间与思路。该方案有具体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以新外科大楼启用为楔机,形成医院较为鲜明的新形象识别特色,增强公众形象文化,绿化、美化、优化医院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标语、使用名称规范、规格统一、色彩显著的院内标识牌,分布平面示意图和墙报、宣传栏等,尽量做到标准色素协调、视觉一体化、国际化。为加强领导,还专门成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发动大家积极撰写理论研究文章和心得体会。近两年,孙公凯院长、李巍景书记带头撰写的论文共10余篇,全国性会议交流2篇、省内会议交流5篇。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由省卫生厅组织的“弘扬职业精神,推进行业文化建设”论文比赛和主题演讲比赛,共选送论文12篇,演讲比赛荣获优胜奖。在省卫生厅举办的“阳光海南,守护健康”全省卫生系统喜迎党的十八大文艺汇演暨书法摄影比赛中,我院精心组织,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4项。参加海南医学院组织的“我心中的海医党建”征文比赛活动,荣获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4名。
同时,努力做好“民心”工程,普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帮助解决职工住房、子女入学及家属就业,慰问住院和生活困难职工,实行职工就医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医疗、教学、科研条件,改善院容院貌。还成立了合唱团,组建篮、排球队、舞蹈队、羽毛球、乒乓球、小乐队、骑行队等,经常与院外单位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
三、人才培养:为医院新发展插上翅膀
人才问题是关系医院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一直以来,人才建设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常常紧扣着院领导的心弦。我们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机制,从培养和管理两方面入手,整合一切资源,选好人才、留住人才,为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插上翅膀,形成全院上下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合力。制定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联动运行机制。设立人才培养经费,组织制度保障,踏踏实实抓好落实。依托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科学规划人才建设目标,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使学科建设不断有新方向新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医院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良禽择木而栖。在医院特殊人才政策的感召下,四方英才纷纷汇聚到海医附院。在这些人才中,有一批是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国外学成归来的“海归派”,当中不乏有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后。在引进外来“高僧”的同时不忽视自己庙里的“和尚”,一刻也不放松对院内原有医疗队伍人才的培养,从吸纳外来新鲜血液到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医院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一方面,先后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建立跨区域战略合作关系,对口培养专科人才;坚持对医护人员进行长期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定期组织业务讲座和对外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选派医护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尤其对一些有发展潜质的医务人员,由医院公派到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做访问学者,进行学术研修;鼓励院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学历学识水平,为医院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留住人才、善待人才、才尽其用则更为关键,这是人才引进的“瓶颈”。否则,“人才工程”就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医院大力宏扬尊重人才之风,并尽一切努力为每一位引进的人才积极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在医院内部,一些科室主任从医院发展的大局出发,尽显高风亮节之情操,甘为人梯,主动把位置让贤给学术水平更高、见识更广、有发展后劲的年轻一代。近五年新引进博士43名、硕士200名、学科带头人12名,在27个临床科室中,有8个临床科室的主任是由引进人才担任的。2012年底,年轻专家郑少江、陈小武2人入选首届海南省中青年医疗卫生拔尖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使医院在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一些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一些学科带头人的启用,催生了医院一系列对外优势品牌服务项目的开展。急诊医学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肝胆病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神经内科学、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被评为省医学重点学科,生殖医学、呼吸内科、肿瘤外科(乳腺专业)被卫生厅评为重点扶持特色专科,内科学被教育厅评为重点学科,血液肿瘤内科作为中美联合淋巴瘤诊疗中心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区。
四、窗口服务:精心构筑和谐医患关系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直接关系医院的形象和发展。走进门诊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两旁电梯架上那两行笔直的大字:“医术乃医者之本,医德乃大医之魂”!从中可见管理者的用心和对从医者的醒示,从另一角度告诫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从医的誓言,维护医德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把创新门诊服务作为医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门诊流程的改造及信息化建设上下很大工夫,一切为了方便患者。对门诊预约挂号服务进行升级,开通了现场预约、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并与中国电信114、中国联通116台合作电话预约挂号服务,大大方便了病人就诊。安装6台自助挂号系统,不到一分钟,一张挂号单就打印出来了,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组织志愿者服务,在门诊楼大厅,志愿者和导诊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地主动上前引导患者就诊,每看到有需要帮助的患者,都会主动迎上去,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大厅里设有应急轮椅,给予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的帮助。重视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门诊大厅里放着座椅,供患者与家属等候歇脚。在取药窗口,整齐摆放着几排椅子,患者可安静等待叫号取药。在诊室,实行专家患者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整个过程简洁明了,患者就诊时能充分享受到舒适的服务,医生问诊时也有安静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误诊的发生,也提高了就诊的效率,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烦、排长队的现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方便患者快速就诊,制作醒目就诊标识,所有通道上都有分流标识指示和脚印指示图,使前来看病的患者看病不会犯晕,能按图标快捷就诊。与中国银行合作,推进医疗“一卡通”,在门诊大厅,只要在自助机上轻轻一点,就可完成挂号、查询药价、消费清单、充值、缴费等。“预约挂号”和“一卡通”已成为方便群众就医,解决“看病难”、“排长队”现象,提高就医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院区,还成立了护工服务中心,购进电瓶车,组织运输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患者提供贴心服务。开展医院志愿者活动,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病区和示范窗口服务。近几年来,以新外科大楼启用为契机,努力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不断改善硬件设施,突出视觉性,增强公共形象文化,绿化、美化、优化、亮化医院环境,营造景象美观、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医疗服务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看病感觉是一种享受。医务人员有问必答,微笑服务,让人感到很舒心。”前来就诊的患者时不时竖起大拇指。
五、品牌铸造:从群众的口碑中见证医德行风
对于每一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来说,医院是他们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出现什么闪失,那么患者的生命健康就会受到危险。因此,以医术延续生命,让医德温暖患者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为了提升自身医疗质量水平,医院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更加细化和严谨。在组织所有从业人员对制度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考试的同时,通过国家卫生部、省厅及医院内部组织的各大检查,狠抓制度的落实,真正使各项管理制度不只是挂在墙上,而是具体落实到医院各个岗位的每一员工身上。医院还规定,对新招录的员工在上岗前,进院的第一课,就是对他们办班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医德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学习,让每一位新员工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规范好自己的执业行为。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业务过硬、医德高尚的团队。血液肿瘤内科学科带头人郝新宝教授,留美归来,致力于开展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与世界顶级淋巴瘤研究医疗机构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联合成立了淋巴瘤诊疗中心。他所带领的团队让很多以前需要到省外诊疗的患者在海医附院就可得到一站式的综合诊疗服务和长期的康复照顾,从而让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尊重和保证。黄元华、徐雯、卢伟英等人被患者称之为 “送子观音”。“试管婴儿”成功率在全国排名前列。王婷婷,心脏外科一名普通的护士。她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各项医护操作规程,时刻紧绷护理安全这根弦,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以其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唱响了一曲令人感动的青春之歌。2012年7月20日,阳光靓丽的王婷婷,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海南省护士岗位创新技能竞赛重症组第一名,并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竞赛。
为了使自身的优质服务惠及更多老百姓,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海医附院勇担社会责任。经常组织汽车流动扶贫医院,送医送药下乡。在五指山腹地的南圣镇民族山区,常年活跃着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服务队,他们走村串户送医上门,有时一天就诊的病人就达600多人,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医院为黎族同胞体检,并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在陵水军田镇、英洲镇、椰林镇勤丰村委会,医生为贫困百姓送医送药,受到当地群众热情欢迎;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促进我省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海医附院定点帮扶陵水县人民医院、临高县人民医院……海医附院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真诚服务,架起了山区老百姓与党和政府的“连心桥”。2012年在“送健康、暖民心、医疗服务乐东行”活动中,全院共捐赠衣物1360件、书籍382册,开展义诊438例,免费发放药品5万多元,捐款2万元。每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团委组织志愿者到海口市振东老年公寓开展义诊活动,向生活在那里的老年人奉献爱心。体现了海医附院人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始终不忘肩负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送医送药下乡,进行医疗扶贫,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与真情,如今在海医附院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而这种爱和情的传递不只是在海南。2008年5月,在汶川大地震前线医疗告急的紧要关头,海医附院大爱无疆,迅速组织医疗队,全速奔赴汶川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代表海医、海南人民,把爱送到灾民手中,被灾区人民亲切称为“海南医生”。2010年国庆期间,我省16个县市遭遇60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全省城乡频频告急。面对罕见的洪水袭来,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参与抗洪救灾,充分展示出一幅防洪水,救病人的感人场面。在院内,从院领导到普通职工,一边及时转移骨科病人33名,从一楼背到二楼。一边在雨中,在夜里,院领导与医务人员一起用肩扛,用垃圾车,用手推车将一包包沙袋运往病房,堵住房门口,最大限度地将水堵在病房门口,保住了近百万元的药品和设备耗材。在院外,立即组织成立22人组成的医疗队奔赴琼海灾区,18天来共走访了23个村委会,接待咨询和诊疗群众6000多人次,发放宣传单4600多份,发放药品2.9万元。此外,医务人员主动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共捐款83013元,真正体现了大水无情,天使有爱的情怀。……
一枝一叶总关情,良好的优质服务和医德,使得海医附院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成就了自身服务品牌,让患者情真意切地感到附院“好在服务,贵在真情”。近几年来,病人对海医附院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收到患者写给医务人员的感谢信、表扬信、锦旗和拒收红包不计其数。病人以就医过程中的切实感受表达那种朴素的情感,字里行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都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有一封感谢普外科崔海宁主任信中说,感谢您治好了我孙子的病,这是您为我家第6个成员动手术了。老人的感谢信里,透露出一家三代对海医附院的深深感谢之情。“我的病全治好了,我仅仅从你们天天在冒险工作(与病源体接触),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就可见你们具有博爱于人的心胸,使我钦佩、使我感动。我该怎样表达我的心意呢?没有红包送上(送红包害人),只有红心赠予,写一首歌来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如果它对大家能起点激励作用,我就高兴。”这是患者写给呼吸内科医务人员一封言简情深的感谢信,但其中饱含的情感情意跃然纸上,让人读后无不深感暖意融融。今年1月5日,一位年近八旬的老阿婆拖着颤抖的双腿来到党办,轻轻抽泣诉说神经内科医生的感人事情。原来,这位老阿婆是神经内科的老病号,不幸中年丧子,半个月前相依为命的老伴因病去世,她体弱多病,生活困难,身边又无一亲人。前几天发病,是王源江医生亲自开车送她来医院,陈小武博士为其垫付医药费,王埮主任不断安抚老人,支部书记陈蓉送5000元,李其富博士参与抢救后又送600元。老人家说,他们是抢救我的,不但我没交钱,他们反而给我钱,我这辈子都会感恩不尽。是的,患者所表达的情意仅是广大患者给附院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馈赠的一个缩影而已。在附院,“医护如亲人,附院如居家”是患者对医院真实而最好的心声。锦旗一面表心意,感谢信中见真情。如潇潇春雨细无声,似缕缕春风令人醉。在医院各个岗位上,广大医务人员更加明确了“天使”的责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这一诺言正在附院进一步细化于心,深化于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牌就是巨额的无形资产。现今的海医附院,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内部管理上,医院始终以人为本,医院的重大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出台,都是经过集体讨论通过。医院领导班子认为,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为了能够真正把群众好的想法、思路、建设性的意见吸纳为医院好的管理举措,医院领导班子经常深入基层各科室,坚持每周行政查房3次,仔细地倾听临床的心声……。把职工作为医院管理的主人,职工也踊跃为医院的管理献言献策。通过这些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联络了大家的感情。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医院的重大决策和管理措施是大家共同制定和认可的,反应的是大家的心声,凝结的是大家的智慧,因此执行起就没有阻力和障碍。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和谐管理文化氛围下,医院政令畅通,全体上下心无旁鹜,一门心思集中在医院发展上。积极引导全院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让良好医德成为医院职工的思想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