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风采]梦想人生——“送子观音”黄元华教授的事业之路

作者:日期: 2007-08-24浏览: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路31号 传 真:66782831 电话:(86)0898-66772248 Email:fuu_fuf@yahoo.com.cn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copy right 2008

李高兰

初识黄元华教授,是在2002年海南医学科普协会成立大会上,焦解歌院长将他介绍给我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晴,眼前这位长一副娃娃脸孔、脸带温和憨厚笑靥的年青人,就是大名鼎鼎、颇有传奇色彩的黄元华医生?

他精辟而不失平和的语言,开阔而不失细腻的视野,爽朗而不失率真的笑声,令笔者的专访如沐春风、畅快淋漓……

寻 梦

“唯楚有才”,黄元华是正宗湖北人。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成语脍炙人口。荆州,是黄元华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出生于父母双双乃中学教师家庭,黄元华自小接受书卷味的熏陶,勤勉敬业的父母、 酷爱读书的哥哥,潜移默化于他的成长。

黄元华童年、少年时的不幸,是在父母双双被下放农村之时,没有工资收入,父母身体不好,五六张嘴要吃要喝,在经济困难的时代背景,在穷困落后的旧农村,黄元华一家经济上的窘迫,黄元华父母精神上的压力,不言而喻。

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黄元华的人生座标,铸造黄元华的人格特征。

谈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力时,黄元华深沉回忆道“我与村里的孩子一起玩,他们感兴趣的是鬼神,可我感兴趣的是大自然、是动物,是天体怎样运动……”

黄元华从小就爱做梦,他梦想着自己将来当生物学家,当科学家。

“我从小喜欢读科普读物、喜欢读社会发展史类书籍。小时家里没钱给我买书,我就到图书馆借,到处跟小朋友借。从小爱读书自然是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整天搓麻将的父母很难要求孩子发奋读书……”

“黄教授,我赞同你的观点,我认为人才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我的一对儿女也算成才,好多人都向我请教如何教育孩子。人们大都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辅导孩子功课,抓孩子学习。其实,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和谐的家庭内环境,即父母除了酷爱学习外没有其他嗜好、家庭的书卷味、父母的恩爱与敬业、婆媳的和睦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作用。”

1979年8月,天资聪颖的黄元华高中毕业,在物华地宝、地杰人灵、高考竞争相当激烈的湖北,年方16岁的黄元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录取分数线相当高的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他圆了人生第一个梦。

1984年8月,一张大红的调配通知书将学业成绩优异的黄元华,分配到南京铁道医学院工作。

“您一毕业就干妇产科?”

“不是。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刚开始是把我分到儿科,我不干,要求分妇产科,可医院不干,不干我就耗着不上班,一直耗了半个多月后,我说服一个上医毕业分在妇产科的同事,他同意与我对换,医院也就同意了!”说完这个小插曲,黄元华爽声大笑。

“医院流行的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婆婆妈妈妇产科’,一般的男同志对妇产科躲都躲不及,您还死劲往妇产科钻?”

他收敛笑容,一脸肃穆:“我在读书时,就拿定干妇产科,一方面是从小就对生物学感兴趣,另方面是出于学术上的认识,总之我决心干妇产科有三个因素:一、人类好多疾病往往与遗传有关,通过妇产科可以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探索控制疾病的方法;二、当今社会,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女性卵巢肿瘤类型复盖了全部肿瘤的类型,了解胚胎发育就可以对相关疾病进行进行深入研究;三、人体机能中周期性规律最明显的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1984年9月——黄元华清晰记住这个时间,因为这是他的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他圆了当妇产科医生的梦。

追 梦

漫漫人生旅途上,黄元华的梦一个又一个地做,一个又一个地实现。

为了圆更大的梦,在南京铁道医学院工作期间,黄元华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刻苦自学,三年后,于1987年考上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妇产科生殖生理研究生班,黄元华的导师名叫袁耀萼,是中国妇产科界知名的学术泰斗。她很器重这位高徒,不但尽心培育,对弟子经济上的困难,还解囊赞助。

“名师名导,三生有幸。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可以说,夯实您一生的事业根基。”

“对!学到的东西很多。综合说,有三大收获:科学方法、科学思路、科研手段。”

有人这样描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南岛:“海南是一个寻梦者向往的岛屿。曾有多少人把青春与热忱奉献给了她,也曾有多少人在海岛伤痕累累、默默哭泣时离开她……”。

1990年元月,在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在同学们纷纷“择木而栖”时,为了追寻另一个梦想,黄元华背着沉重的行囊,挤火车、坐汽车、登轮船,一路颠簸,随着人头攒动、鱼龙混杂的人潮,登上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这块当时在人心里热得发烫的土地。

“我背了一大包快食面,一路上吃的全是快食面,以至上岛后一闻到快食面的味道就恶心……”黄元华苦笑道。

“碧海连天远,天涯尽是春”,海南岛旖旎的风光,冬日温暖的气候,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让黄元华心旷神怡,“这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

他慕名拜访妇产科专家、时任海大副校长的陆清、时任海医附院妇产科主任的何玉琪,一锤定音“我们要你这位研究生”。

得到两位领导的承诺,心中释然的黄元华回到上海,在紧张准备研究生论文的同时,急切盼望来自海南岛的商调涵,可左盼右盼音信皆无,无奈之下,打了一个长途问询,之后仍无来函。眼看着同学们一个又一个落实工作单位,而上海有几个单位都同意接受他,同学朋友劝他就在上海工作算了,可倔犟的黄元华偏偏咬住海南不放松,他提笔给何主任写了一封信,言之切切,情之殷殷,……

“望断天涯路”,天涯无回音,八月,囊中已羞涩的黄元华,又背着一个沉重的行囊,再次登上海南岛。

拿到一纸公文,服了“定心丸”后,黄元华返上海。同月下旬,黄元华第三次上岛。

1990年9 月29日,黄元华到海医附院报到。作为一位闯海者、一位寻梦人,他要在这里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梦 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验技能,怀着对妇产科事业的一片赤诚挚爱,揣着对实现梦想的追寻与渴望,黄元华很快成为海医附院妇产科的业务骨干。

然而,当好一名称职的妇产科医生,并非黄元华的梦想。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密切关注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当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年底诞生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他给学校、附院领导打了一份报告,论述这是中国生殖医学的第一道曙光,预测试管婴儿技术很快就会在全中国铺开,我们应抓住此相遇,立即开展试管婴儿的研究云云。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此报告如泥牛入海……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1994年3月,了解黄元华并支持黄元华想法的陆清副校长,将自己手中2万元的课题资金给黄元华,于此同时,何玉琪主任给他拨了一间25平方米的空间。

拿着2万元,拿到实验室,黄元华如获至宝。他精打细算地、马不停蹄的购置仪器设备。区区2万元竟然建立起一个实验室,一个相当简陋的实验室。同年下半年,在此实验室里,他开始了试管婴儿的基础性研究:精液分析、宫颈粘液分析等工作。

“没有钱装空调,每次做实验时,我都是着短衣短裤,可出来时仍然汗流浃背……”黄元华回忆道。

经过前期方法学的摸索及学习班的学习,黄元华对开展下步工作充满信心。95年3 月,又向上打了一份报告,阐述前期工作的成效,强调如不及时配置设备以开展下步工作的话,必将错失良机……,然而,报告没有得到回复。

6月份,新任妇产科主任的马玉珠,这位留过洋的博士,以她卓越的学术眼光,意识到黄元华所进行的科研项目很有发展前景,于是以妇产科的名义,再次向上打报告并奔走呼号。

“精诚所至,玉石为开”,医院同意以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设备,配置该实验室。

所谓最少的投入,即增加了一台培养箱、一台B超机,加上科研处支援一名超净工作台,这间总共花费四十万的“试管婴儿实验室”终成雏形。

在此简陋的实验室里,黄元华与他的同事们,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