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一附院赵振强、李威团队一月内两登国际权威期刊 神经疾病临床研究再创佳绩

作者:神经内科 李威日期: 2025-02-15浏览:

近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海医一附院”)神经疾病中心的赵振强教授、李威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再次发表重要临床研究成果,这也是该团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继1月31日在《JOURNAL OF STROKE》(中科院1区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6,5年影响因子7)上发表题为“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Tandem Lesions: Insights from the BASILAR and PERSIST Registries”的临床研究论文后,赵振强教授、李威副教授团队又在神经介入专科权威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JNI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5年影响因子4.7分)上发表了题为“Successful reperfusion accompanied by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versus unsuccessful reperfusion without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fter endovascular stroke thrombectomy: A post-hoc analysis of two randomized trials”的临床研究论文。赵振强教授和李威副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符雨思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海医一附院为唯一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据介绍,通过血管内治疗(EVT)使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组织再灌注(或闭塞血管再通)(eTICI 2b - 3)率超过80%,但仍有高达50%的患者出现不良功能结局。术后(血管内治疗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导致患者临床预后差是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术中遇到困难取栓或多次取栓出血风险高的患者,终止手术的时机至关重要

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该研究团队分析了我国两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临床研究DEVT和RESUCRE BT数据库中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成功再再通(eTICI 0 - 2a)且无sICH患者的临床结局相比,成功再通后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血管内治疗(EVT)患者的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这表明需要进一步努力评估和管理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优化治疗策略并改善预后。尽管再灌注伴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结局非常糟糕,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恰当再灌注带来的益处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远远超过这一罕见事件。

海医一附院神经疾病中心以赵振强、李威、容琼文和陈蓉等专家为核心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团队,在短期内连续发表重要临床研究成果,这并非偶然。这与海医一附院一直以来持续重视临床研究、鼓励高水平临床研究的理念息息相关。赵振强教授带领的神经疾病中心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实行“业务融合、独立运营”的理念,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高海南省神经疾病诊疗及临床研究水平,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次连续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海医一附院神经疾病中心在临床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也为推动海南省乃至全国的神经疾病临床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海医一附院将继续致力于提高临床研究和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