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丨“处暑”节气

作者:日期: 2024-08-22浏览:

8月22日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表明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已接近尾声,夏日暑气逐渐消退,即“处暑寒来”。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但是在南方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处暑,热死老鼠”之类的老话。海南地处祖国的南方,处暑期间白天气温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会下降,存在温度波动的情况,人们应注意预防感冒,在这个时间段要怎么样做好养生保健呢?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这样建议:

一、生活起居方面

1、多睡1小时,注意午睡: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

2、早晚适当添加衣物: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可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秋冻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人体的肌肉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二是能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3、多喝水去秋燥:现在天气开始燥热,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促进排便;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二、运动方面

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对人体安然度夏大有帮助。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出汗而损伤阳气。除了以上运动方式外,也可选择“处暑坐功”以养生,具体方法是:每日凌晨5-7点时,正坐,身体向左右扭动并转头,同时用两手半握拳,反向捶腰背,捶5-7次,然后牙齿叩动36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9次。经常做此功可治风湿留滞、肩背胸痛、上臂疼痛、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情志方面

处暑节气,自然界阳气趋向收敛,万物逐渐出现肃杀景象。此时应主动、及时调整好心情,注意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平和,切勿悲忧伤感。天清地明,天高云淡,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活动,非常有助于缓解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促进人体气机的顺畅。

四、饮食调养

1、注意防范消化系统疾病: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上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2、注意顾护肺阴:处暑时节,秋燥明显。燥邪极易损伤肺阴,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在五味中,苦味属燥,而苦燥对津液元气的伤害很大,因而处暑时节要少吃苦瓜、羊肉、杏等苦燥之物,并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3、可以吃的食物: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五、养生食谱——太子参百合瘦肉汤

功效:益气生津、润肺止咳用料:太子参100克,百合50克,罗汉果半个,瘦肉750克。

制法:1、瘦肉洗净,切厚块;太子参、百合、罗汉果洗净。

2、用料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