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而是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建始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时节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沉降,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没等湿热完全消退,秋燥就开始发作,加之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各类呼吸系统疾病、过敏疾病进入了高发期。那么,立秋养生要注意什么?立秋养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来看看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怎么说。
一、立秋三防
1. 防暑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为预防中暑,提醒大家尽量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2. 防燥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3. 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初秋也是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可能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因此,初秋之际,千万注意不要贪凉,注重饮食卫生,情绪稳定。
二、立秋四养
1.精神调养
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此时养生以“收养”为原则,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2.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
3.运动调养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4.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宜“少辛多酸”。《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以益胃生津;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三、养生药膳推荐--黄精煨肘
功效:滋阴润燥,补脾润肺
食材:黄精9克,党参9克,贝母9克,麦冬9克,大枣10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冰糖30克,葱适量
制作方法:
1.黄精切薄片,党参,贝母,麦冬,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
2.大枣洗净待用。
3.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
4.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5.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加入冰糖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