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与腹泻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健康的新型治疗方法。由于此疗法训练目的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无需药物辅助,因而求治者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慢性便秘、腹泻、大便失禁的方法。最终可以使患者摆脱长期服药的窘境。
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e.至少25%的排便排便需用手法辅助(如用手协助排便、盆底支持)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功能性排便障碍以试图排便时盆底肌肉矛盾收缩或不能充分松弛。包括不协调性排便---盆底痉挛综合征,和/或排便推进力不足为特征。
b.压力测定、影像学或肌电图检查证实盆底肌肉不协调性收缩(如肛门括约 肌或耻骨直肠肌)、或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20%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不协调性排便的诊断标准: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盆底不协调性收缩或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20%,但有足够的推进力。
排便推进力不足的诊断标准: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直肠推进力不足,伴或不伴盆底不协调性收缩或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20%。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其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出现矛盾性收缩。 通过生物反馈训练的观察屏幕,患者改变以往排便动作,学会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并使外括约肌松弛。
1.患者取左侧卧位,将肛门直肠测压导管插至直肠内。
2.训练时,计算机屏幕同时显示卡通动物的形象(乌龟)大小变化及压力曲线
3.患者做排便和收缩肛门动作,生物反馈治疗仪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动调
3.训练过程中,瞩患者通过计算机屏幕观察卡通动物的形象(乌龟)大小变化以及自己的测压曲线变化,不断改变排便动作。患者根据计算机的指令完成训练。
4.要求患者每一次排便时腹部用力和肛门松弛协调,使屏幕上的代表腹部压力的卡通动物形象变大(红色压力曲线增粗)表示腹部用力;使屏幕上代表肛门括约肌松弛的卡通动物变小(红色压力曲线变细)表示肛门括约肌松弛。如果开始治疗时患者排便时无法同时很好保持腹部用力、肛门括约肌松弛,则先让患者训练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至学会松弛肛门外括约肌,再一起训练腹部用力。
6.患者反复练习排便动作,直至学会松弛肛门外括约肌。
7.患者学会松弛肛门外松约肌时,则鼓励重复正确的排便动作。
每次生物反馈治疗约需30min,进行30~35次排便训练。每周1~3次,治疗2~6周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在没有仪器监测的情况下,要求病人每日做“家庭作业”,比较方便时(如中午、晚上睡觉前或清晨),自己练习,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并持之以恒。
如患者在连续两次不观察屏幕显示的生物反馈治疗当中,做排便动作时,可做到10次肛门外括约肌松弛,即可停止治疗。
(a)创伤性----产伤、外科手术(如痔疮切除、内括约肌切开术)
(b)非创伤性-----硬皮病、原因不明的内括约肌变性
②神经病变-----外周性(如会阴神经损伤)或全身性(如糖尿病)
③盆底功能障碍------直肠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
④炎症------放射性直肠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卒中、脑瘤、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
大便失禁患者生物反馈治疗主要分别进行以下三项有效的训练:
·训练直肠受牵张刺激时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协调运动。
1.训练过程中,建议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直肠部位的感觉。
2.患者受训时观察正常人肛门测压曲线。了解正常人直肠受牵张刺激时,肛门外括约肌的反射性收缩。嘱患者学习收缩肛门外括约肌及肌管周围肌肉。并观察自己的压力曲线和卡通动物形象大小,以调整自己的肛门外括约肌反应,使其压力曲线尽量接近正常人。
4.向直肠气囊内注气,直至患者产生直肠内牵张刺激感觉(通常为20~50ml)。嘱患者一旦直肠内有牵张感觉时,即收缩肛门外括约肌,以训练直肠牵张时肛门外括约肌的反射性收缩(同时内括约肌松弛)。
5.在同一刺激容量下重复5次训练后(且5次中,患者对同一刺激产生正确反应达3次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