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托--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改革发展纪实

作者:日期: 2007-07-19浏览:

生命的重托--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7-7-19 被阅览数: 2287 次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泽林 本报记者 马瑞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根植天涯热土,海南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泽林  本报记者  马瑞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根植天涯热土,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全省医疗人才高地和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为了宝岛生命的瞩托,今天,她紧紧把握政治与医德建院这一主旋律,高擎科教与艺术的大旗,以制度与纪律管院,以广大职工与社会扶院,在时代脉搏强有力的律动中嬗变,在更高的起点上用健康的阳光呵护着南岛天涯生命的绿荫。

     敢闯敢干,一跃成为全省医疗设备最好的医院

    

     进入6月份,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俞安乐和原科主任涂蓉等人更加忙碌了。作为海南省优势专科,全科肩负着一项非常重大的使命。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利用外国贷款490万美元引进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6月中旬起在海南医院学院附属医院投入使用。这是迄今海南全省最好的高端影像医疗设备。
“利用外国贷款引进的这九套设备,解决了海医附医院几十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站在椰树掩映的海医附院,孙公凯院长并不掩饰他的自豪。他充满激情地说,海医附院斥资490万美元引进了系列高精尖设备,体现了敢闯敢干的精神。假如我们因循守旧,缺少那种“敢”字当头的精神,没有那种勇于争先的特别之为,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设备整体性能目前在省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特有”之位。

 
     孙公凯的话意味深长!
     多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在技术和设备都处于当地领先水平。但在海口,虽有众多顶尖专家,且是三甲医院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落后的医疗设备一直是医院的短腿。为引进堪与海医附院专家水平相匹配的高端医疗设备,海医附院前后两任院长焦解歌、孙公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副院长刘炜、夏立平等领导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引进这样的高端设备,完成了海医附院设备水平的关键一跃,使海医附院的医疗设备一跃成为全省最高水平,改变了与其它省市相比落后的窘迫局面。
     正因如此,海医附院上上下下对这套飘洋过海而来的高端医疗设备分外重视。在设备到来之前,他们就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迎接和安置设备,并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今年4月份,设备陆续到达现场,医院还专门从同济医科大学聘请顶级医疗专家专程来到海口,进行现场测试和培训。为了确保设备万无一失,在设备安装时,医院专门对安装公司进行招标,斟选出高水平的安装公司,并为设备投了保险。
孙公凯院长说,海医附院能有今天的品牌,靠的是人才。但对这套高端医疗设备,令孙公凯困惑的恰恰是人才的不足。因为,海南仍属不发达省份,工资水平对高水平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每有应聘者来海南,院里都派人驱车到机场迎接。海医人就是想用一片诚心留住人才。

     引进人才,日渐成为海南医疗人才的高地
    

     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前任院长、现海南医学院院长焦解歌诚意聘请黄元华一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1998年7月,海南热情如火。作为海南省重点引进的人才,焦解歌从湖南医科大学调任海南医学院附属担任海医附院历史上的第五任院长。当时,海医附院不仅设备落后,而且重点科室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焦解歌了解到,因种种原因,曾经孕育出海南省首例试管婴儿的黄元华、徐雯两位专家相继离开了海医附院。求贤若渴的焦解歌亲自找到黄元华、徐雯等几位医生,推心置腹地与他们交谈,并诚恳邀请他们回来担纲重任。
     受焦解歌一片真诚感召,黄元华重回海医附院。为了黄元华等几位专家教授,海医附院专门成立了海南生殖医学中心,由黄元华任主任,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想方设法支持黄元华的工作。黄元华果然不负重望,在他领军之下,海医附院试管婴儿水平领先全国,斐声岛内外。
     2004年,焦解歌出任海南医学院院长,孙公凯担任海医附院院长。他积极推行三权分离改革,在奠定海医科学发展基础的同时,更加强化了海医附院的尊重人才之风。海医附院更是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尤其是学科群的领航人。
     在这种良好的人才氛围之下,四方英才纷纷汇聚到海医附院。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后,加拿大、法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的一大批“海归”,纷纷加盟海医附院。同时,医院派出公派留学生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做访问学者,进行学术研修。
     今天,在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元凶时,姚震,这位年轻有为心血管内科博士,受益于海医附院外派研修,曾在巴斯德的祖国做访问学者的教授,精心呵护着一个又一个极度垂危的病人,屡屡妙手回春,让病人重燃生命的火花。
     近两年,海医附院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和培养研究生72名。全院先后有38人次荣获卫生部和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海南省“333”工程医学重点人才、海南省科技之星、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及省市卫生先进工作者、海口市劳动模范、海口市三八红旗手、海南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
     高端人才的加盟,从根本上提高了医院人才队伍梯队的含金量,改变了海医附院科技力量不强的尴尬局面。海医附院一批名牌优势科室、一批优势医疗服务项目声名鹊起。
心外科主任刘苏,在心脏外科20多年的工作中,主刀实施的心血管手术1500多例,他从医的座右铭是:德不近佛者不能做医生,技不近仙者不能做医生。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海医,短短三年间,他带领科室一班人就完成了冠脉搭桥、Ebstein畸形矫正等许多院内第一例手术,在海南医疗界传为佳话。
海医附院给孟志斌提供了施展才干的人生舞台。作为学科带头人、骨科主任,孟志斌带领全科人员,在脊柱外科领域,克服困难,大胆开拓,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手术,使海医骨科一些项目步入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海医附院骨外科被评为海南省重点优势专科。
     在专业领域极有建树的海医附院副院长兼肿瘤外科主任夏立平,参与并完成2项省级科研课题。在临床工作中,完成了许多大型手术,解决了许多临床上遇到的疑难杂症。
     让病人弃杖而行,重露笑容,是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陈志斌的心愿。多年来,他运用高超的医术,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使病人得到康复。其医德医风,广受病人称赞。
     曾任长春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的博士生导师杨世忠教授,是60岁以下国内屈指可数的知名中医专家。作为海医附院引进的顶尖人才,杨世忠教授的到来,为海医附院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辜孔进,这位在医疗战线埋头苦干了三十多个春秋的教授,他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每年诊断的病人达到15000多人次。
     在海医附院,浓浓的人情照亮了病人内心的阴霾,善良的人性经岁月磨砺而日彰其辉。
     今天,年愈80的老阿婆祝花逢人就说,我这条命是苏医生为我捡回来的。这位老人在70岁时,因女儿病逝伤心过度,出现昏迷,海医附院苏庆杰当机立断突破禁区,果断打破脑叶出血40ML就要通过外科手术的常规原则,为阿婆科学施治,使老阿婆康复出院。
     2007年5月14日,老干部韩国强特别写信给海医附院崔海宁医生,感谢崔医生治好了他孙子的病。这是崔海宁为这个家庭的第五位成员动手术,老人的感谢信里,透露出了一家三代人对海医附院的深深感激之情。在年轮的脚步中,老人一家始终坚定地信任海医附院,选择海医附院的医生治病救人。
走近凌炽星,就走近了海医附院发展的历史。这位曾担任海医附院首任院长的共产党员,老当益壮,医术日精,仍然在医疗岗位无私奉献治病救人。
     泌尿外科主任、首届海南省医药卫生行业杰出青年人才梁培育博士自信地说,不要说省内,就是国内外能开展的泌尿科手术,我们这里基本都能开展。梁培育有理由自豪,在过去的时间里,海医附院泌尿科创下了几个全省之最:所开展的手术项目最全,微创手术开展最早,同种异体肾移植最多,人才梯队组建最健全。2007年5月17日,海南省首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在泌尿外科获得成功。
     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的妇产科专家谢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