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道]在共建共享中促进社会和谐(特稿⑤) 发布时间:2007-10-19 被阅览数: 261 次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袁建达 刘维涛 李章军 图为2006年春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袁建达 刘维涛 李章军
图为2006年春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前溪乡赶羊村的36户藏民入住新居。
余 坪摄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地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引起与会代表乃至全社会的共鸣。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社会和谐体现党的执政理念
2000多年前,《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00多年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明确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千百年来,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人民安居乐业,老幼各得其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目标——建设和谐社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诞生80多年、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最终确立了这一重大执政理念。它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并以丰富的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的出台,和谐之风劲吹神州,和谐之音响彻全国。和谐,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
“这么多的惠民政策,老百姓十分欢迎!他们希望好政策延续不变,希望党的十七大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实惠!”来自基层的代表、天津市东丽农村合作银行大毕庄支行党支部书记武秀芬的这番话,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许多十七大代表谈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和实现这一美好社会理想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思路渐渐清晰,行动步步深入,促进社会和谐变成明确的目标。
经济实力飞速壮大,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十七大代表、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韩先聪认为,我国社会虽然在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还需要完善和健全;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都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
“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自重庆律师行业的十七大代表孙发荣如是说。
和谐建设化为百姓幸福体验
2006年1月1日,废止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河北省农民王三妮自费铸“告别田赋鼎”,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最近几年,中央各种支农惠农政策频频出台,反哺农业的力度前所未有。
这是党中央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伴随着这一进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民生”、“民意”等词汇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要会议乃至各项重要政策的关键词,并一步步化为百姓的幸福体验。
一项项新举措出台,一个个“老大难”化解,一张张笑脸绽放,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有力注解。
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旨在实现“居者有其屋”;免除农村地区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意在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为了逐步让“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历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是要努力让每个人都公平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第一次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第一次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第一次实行环保问责制、第一次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一次实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昭示着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秉承“天人合一”传统的中国人决心甚大,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努力探索、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是许多代表的共同体会。
十七大代表、黑龙江漠河县委书记王秀国由衷地说,胡锦涛同志讲得好,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做基层工作的,一定要理清两者的关系,既保护好当地的绿水青山,又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共建共享形成生动活泼局面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的话铿锵有力。
大幕方启,任重道远,肩负神圣使命的党代表们纷纷抒怀建言——
“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在‘共建共享’的原则之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七大代表、内蒙古电力公司党委书记刘锦说。
“要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共财政的阳光!”十七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委书记赵鹏对“共建共享”的原则非常认同:“政府公共服务责任要继续加强,压缩自身开支,把钱更多地投向教育、卫生、社保、公交等社会事业,让群众共享公共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建和谐。”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尽快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十七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认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需要改善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富了不一定和谐,但穷肯定会造成不和谐。”十七大代表、来自天津的公交车驾驶员范霞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无疑是当今中国的两大最强音。社会要和谐,就要谋求发展;而实现科学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代表们普遍关注社会机制的建立。他们提出,应建立健全包括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突发事件、犯罪等指标的社会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公共危机紧急反映与处理机制。同时,应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善群体利益调节、利益约束与利益补偿的政府机制,健全“大调解”等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宋鱼水、郑子权等代表认为, “农民工问题”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只有把他们纳入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给他们足够的关怀、足够的帮助,让他们融入城市的文化和生活中,才能做到城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