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学科简介

作者:日期: 2007-11-05浏览:

心血管病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07-11-5 被阅览数: 525 次 钟江华 供稿 我院心血管病学是我省较早建立的临床专业学科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在临
                                                        钟江华 供稿
     我院心血管病学是我省较早建立的临床专业学科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在临床与科研、教学方面颇有建树,在省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临床学科。近年来,本学科在诊治疾病的种类、就医人员、病床使用率等方面均逐年增加,病区多次扩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基础心血管病研究(尤其是分子心血管病学)、循证心血管医学、以及介入性心脏病学三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科室共有医生15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博士2名,硕士4名,在读硕士3名。多名医师曾在美国、法国及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等著名医疗科研单位担任访问学者,学习先进技术,拥有丰富和先进的临床经验与理论。
     本学科现拥有美国GE平板血管造影机、多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和无创性心电工作站等多种高级设备近千万元。科室设置床位数40张,装备有心电生理室、心导管室和冠心病监护室。已经开展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成形术、经皮导管射频消融、经皮导管心脏瓣膜成形术和心脏起搏置入术等心脏介入诊疗工作,在省内处于先进行列。在实际工作中,心内科运用相关技术治疗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年门诊人数达到30000人,年住院人数900人,三日确诊率>95%,治愈好转率>98%。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危重症方面,成功率高达90%,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5%。
     附院心血管病学还是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进行了多项临床四期的药物验证工作;也积极参与多项国内外循证心血管医学临床合作实验(如CCS-2、中国人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阻滞剂最大耐受剂量的研究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还与国内外有较高医疗、科研水平的医学中心建立了广泛、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院会诊、讲学,在人才培养及心血管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心血管介入治疗等方面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科研上,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7项,厅级及其他8项,拥有科研经费83万元;近三年在SCI等国内外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13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目前我们在省内较早对冠心病这一流行性疾病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而有意义的临床、基础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果。我们发现,缺血预适应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而起作用的,其中一些相关基因在其中起着调控作用。我们学科也较早关注血脂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有意义的成果。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黎族人群高血压、血脂、冠心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在黎族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性诊治工作中,我们较早进行急诊或择期PTCA和支架植入术,已为临床中众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解决了痛苦,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方面,我们早已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对许多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省内率先用心率震荡指标判断临床心脏病的预后。我们已经开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起到了根治作用。我们早已开展非生理性起搏到生理性心脏起搏工作,并用双腔起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心电生理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在省内率先使用膜片钳及微电极技术,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蛋白分子机制和治疗作深入的研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和对中层心肌的电生理研究处于省内领先,达到了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为促进本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还成立了海南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下设流行病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心电学、血脂学、高血压病学等多个研究室,我们将以此为平台,借助医学院基础研究的优势,将心血管病研究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并服务于临床。相信有了心血管病研究所作为后盾,本学科发展将更为全面、深入、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