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崔海宁
我是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平日里,人们都叫我崔医生或崔大夫。但当我们身处四川地震灾区,深入灾区一线,为灾区老百姓防病治病,为受伤害的灾民做完一例例手术后,他们昵称我们为“海南医生”时,我深受感动并倍感格外的亲切、骄傲与自豪。因为此时此刻,我们内心深处会不由地生出一种为“海南争光”的自豪感。
大家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更是牵动着身为救死扶伤的我们医务工作者。职业的本能告诉我:要尽快尽早前往灾区救援。我抢先向医院党委递交赴川救援请战书,希望组织早日安排我赶赴灾区。也许是精诚所至,或是命运的安排。5月17日,我有幸成为海南省第一支赴川救灾医疗队中的一员,并委任为队长。我的妻子知道后,不是反对,而是支持。她说,老崔,你去吧!我们都有娃,看到灾区那么多的娃伤亡,我心痛呀!你去快一点,那些娃就少一点痛苦。组织的信任,妻子的支持,更增强了我尽快赴川救援的信心。
海南省首支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共有8名队员。海医附院6人,省疾病控制中心2人。我们怀着迫切的心境与心情、带着800多万海南人民的深情与愿望,于5月17日晚近12时到达四川绵阳。凌晨一时,我们在一家简单的旅馆内,强烈地感受到了余震的威力。当我们刚安顿下,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房屋剧烈地摇晃,桌椅移位,脚下象火车经过一样“隆隆”地响,墙面发出“嘎嘎”的声音,有人在喊,地震了!虽然我们来时已有些心理准备,但那一刻,还是非常紧张,况且住的是四五楼,跑也不来,躲也不是。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到危险就在身边,死亡离我们就这么近,才真真切切地知道什么叫恐惧。但我们心里更清楚,我们到四川来是做什么,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根据安排,我们在5月18日上午以最快速度到达救援目的地—安县。安县有20个乡镇,人口51万,是绵阳四大重灾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到5月26日止,全县死亡2123人,受伤88263人,灾情定为特重灾区。我们的任务是负责该县塔水、东兴两个镇的医疗防疫工作。
同志们,不到灾区,让我们来想象那灾情是想象不出来的。到了灾区,所见所闻,真的让我们触目惊心。满目都是断壁残垣、哀鸿遍野的凄惨情景,房屋倒塌,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深知,自然灾害无法抗拒,但救死扶伤、挽救生命、延续生命、刻不容缓。
地震造成外伤的群众很多,救治工作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我们马上利用自带的设备就地搭起两个帐蓬。这两个帐蓬,既是我们为挽救伤者的“战地医院”,也是我们晚上睡觉的地方。我们带来价值近10万元的医疗物品,包括价值5万元的药品、仅能完成一台手术所需的设备。为此,我们只能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手术救治工作。
每天都有伤员过来救治。这些伤员大多为多发骨折和不同程度的挤压综合症。有的表现为意识模糊、有的处于休克状态、还有的存在严重的脱水、酸中毒和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竭,情况非常危急。这些伤员们中,有的是救援队和志愿者们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千辛万苦才从废墟中解救出来。我一直在要求自己,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说真的,在地震灾区,许多患者都是命悬一线的,稍有闪失,他们就会失去宝贵的生命。要知道,我们在灾区临时搭起的帐蓬手术室非常简陋,与外界直接相通,没有无菌隔离区域,任何一个环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有可能造成伤口感染之外,甚至还给患者留下后遗症。因此,我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在灾区一线,有这么一例手术让我印象较为深刻。当时,所进行的手术是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施术者为我们的队员李洪潮和周健强两位年青的医生。如果不及时为患者施行复位内固定术,他很可能残废终生。术中连手摇钻都没有,我们只能手拿一根细头钉在木板中不停地钻一个小时,没有骨钻,只能将克氏针折弯来当手柄,用手抓克氏针在管上钻孔行骨折固定术。施行手术时,当地气温暴升到三十五摄氏度,帐蓬象个大蒸笼。整个手术过程中,无论是伤员还是医师,都是汗流如雨。我们真的好担心伤员能否度过抗感染关。还好,手术很成功,历时一个多小时,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好,伤口没感染。在如此复杂而恶劣的环境下,在如此简陋而炎热的情况下,我们就是凭着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完成一例又一例创伤手术,及时救治一个又一个垂危的伤员,赢得了灾区民众的赞誉,亲切地将我们称为“海南医生”。
我们是医疗队,救治伤员是我们的天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也是我们为医者必须恪尽的职守。身处地震灾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每天吃的是压缩饼干、方便面,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帐蓬,忍受着蚊虫的叮咬,经常连续工作十余个小时不休息。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徒步,所有的卫生防疫工作都是从零开始。
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头顶烈日,身穿防护服,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进村入户做宣传、搞防疫、开展医疗巡查、搞环境卫生、灭蝇灭蚊、加强饮用水消毒和人畜粪便的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在灾民居住点进行环境消毒面积达10万平方米,对所负责的两个乡镇37个村进行了全部防疫覆盖。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灾区灾民的肯定。安县救灾指挥部李局长在发来的短信中代表安县51万人民感谢我们所做的一切。中国之声广播电台还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在灾区第一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来自灾民的温暖。他们非常感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白衣战士。有些群众用废墟里挖出来的米煮了米饭送给我们吃,有位妇女拿着刚领到的救灾物资—两瓶宝贵的矿泉水,硬是要交给我们喝。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看我们走过,用稚嫩的童声对我们说:“感谢叔叔们来救我们。”这就是灾区人民对我们最朴实、最纯真的感情啊!
在灾区的十几天时间里,最让我感动的是灾区人民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乐观。我深深地记得这一幕:六一儿童节那一天,我来到一个小山村,看望住在一个山坡上的人家。一个11岁小男骇和他母亲就住在那里,地震使他们家的小土屋全部倒塌,仅能用的一个铁锅还被震成两半,他们就用这半边锅煮饭,那是全村最贫困的一户人家。在地震中,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一切,非常凄凉。临走时,我亲切地对那小男孩说,小朋友,我们带你去海南好不好?到海南和我们一起生活好不好?那小男孩说,谢谢叔叔的好,但我不走,我爱我的家乡,我要好好学习,建好我的家乡。听着那小男孩这么说,刹那间,我真的太感动太感动了。我把身上带有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灾区,我摄了两张至今仍然让我难以忘怀的照片。一张是残垣断壁的小燕子,一张是盛开在废墟中的小鲜花。这两张照片,让我深深感到地震灾区废墟中顽强的生命力。在灾区,我感到生命非常虚弱,又非常强大。人的生命,六七秒间一下就消失了,这就是生命的脆弱。但活着的人所做的一切和他们的坚强又体现了生命的强大。
我深深地感到,努力学好本领,做好自已的本职,就是对灾区人民的最大支持。大家都会觉得,现在离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时过境迁,现在来说这些事,时间较晚了。但我觉得为时不晚,抗震救灾的精神永存,这精神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原动力。(海医附院宣传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