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校友的母校情结——校友向校庆献礼侧记

作者:日期: 2009-01-04浏览: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路31号 传 真:66782831 电话:(86)0898-66772248 Email:fuu_fuf@yahoo.com.cn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copy right 2008

李高兰

逝去的是留不住的岁月,沉淀于心的是驱不去的母校情怀。在隆重庆贺建校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在与芸芸校友的联系、沟通中,在学院校友办工作的各位工作人员,切身感受了校友们特别是白发苍苍的老校友浓浓的母校情结。

1953年本校医疗专业专科班毕业的郑健超校友,这位荣获海南省首批“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消化内科创始人、带头人,待人非常热情非常诚恳。当接受采写海医优秀校友任务的笔者采访他时,谈到在悠悠六十载、茫茫人海中挖掘优秀校友的困难时,他立即利用各种关系,打听、挖掘海医毕业的优秀校友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徐风岁羽、叶迁蔚、陈昭勇、吴让庄、陈家琪、林志俊……,感谢郑健超校友提供的信息,让一个个德才兼备、业绩斐然的老校友、老专家,抖落岁月的风尘,神采奕奕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当校友办负责同志约郑老撰写校庆感言时,他二话不说,很快便写了一篇感情充沛、思想深刻题为《以强势学习补弱势学历——谈个人专业成长之路》一文(已刊发于2008年10月30日《海医附院报》);当得知母校发布《海南医学院庆祝建校六十周年活动公告》时,他慷慨解囊,给母校捐款1000元。

1961年7月本校医疗专业专科班毕业、荣获海南省首批“突出贡献专家”、海南省骨科学带头人的陈昭勇校友,年过古稀、身体欠佳的他,热烈响应校友办征稿要求,以真挚的感情、不灭的激情,很快交上一首《“三忆”、“三喜”贺校庆》的七律诗及《听诊器的故事》一文(已刊发于2008年10月30日《海医附院报》);之后,又写了《筑高炉炼钢铁——校园旧事》一文。近日,这位老校友向校庆捐资600元以表达心意。他说:“小学母校、初中母校、高中母校、大学母校,都是我的母校,一视同仁,母校校庆我先后分别捐资600元”。

《母校为您而自豪——海南医学院优秀校友风采录》第一辑已经问世。在此书的《后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走近一位位优秀校友,解读一个个特质人物,也是心灵一次次受震撼的过程。特别是走进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走近六位国优、省优专家校友时……

一个以防治热带病为职业的普通防疫人员,竟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单位,荣获国优、省优专家的海医校友竟有六人之多,靠的是什么呢?

纵观这七位专家的先进事迹,其共同的特点是,都是从海医一毕业便从一而终地从事热带病防治工作。而正如抗洪抢险一样,抗疟第一线也就是疟疾的超高度流行区、高度流行区。

青春是美丽的,生命是宝贵的。二十岁左右,浑身充满青春活力,正是享受宝贵的青春、享受美好的爱情的大好时光,然而,为了守护广大人民的健康,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挥洒在荒凉落后、人烟稀少的黎村苗寨里,挥洒在连绵起伏的海南岛腹地的群山上。在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们每个人都无一幸免地感染上疟疾……

每张大红的科技进步奖状,无不浸润着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心血、滴滴汗水。然而,有几个人知道?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者,通往事业成功的道路更崎岖、更曲折,面临的困难更多、付出的代价更大。因为其他科研工作,都是在遮风挡雨的屋内,而他们的科研工作必须深入瘟疫猖獗、人烟稀少的疫区,必须日以继夜地奔波于荒山野岭中,必须以宝贵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

“1979年,定安县首先基本消灭了丝虫病”、“1986年底全省已消灭丝虫病”、“1987年初,卫生部确认海南基本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目标的一一实现,耗费了多少人心血与汗水啊!

‘为驱瘟神献青春,回首人生心俱安’——这是年逾古稀的徐凤岁羽老校友回眸自己事业道路的人生自白,既表达了六位将青春献给热带病防治研究事业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