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现海南首例羊种布鲁氏菌

作者:日期: 2009-09-07浏览:

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现海南首例羊种布鲁氏菌 发布时间:2009-9-7 被阅览数: 481 次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我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陈海等同志于2009年5月25日,从一例感染性心内膜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我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陈海等同志于2009年5月25日,从一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引起省CDC和国家CDC的高重度重视,中国国家CDC布病实验室主任崔步云主任于2009年8月7日到我院对该菌株进行血清学试验、噬菌体试验、PCR等,最后确定为羊种布鲁氏菌2型,这是我省有记载的首例确诊布鲁氏菌病的病例,该病例的发现表明海南省存在布鲁氏菌病分散的点状流行,有较大的流行病学意义,对我院开展热带病研究、教学和诊疗均有重大意义, 表明我院对布鲁氏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在省内领先,我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对疑难和罕见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该病例的临床首次确认提示我省有关部门应加强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我省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高危人群防护意识, 同时必须做好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防止实验室交叉感染。我们从预防疫情传播方面,应做好各地区人员流动,牲畜宰杀管理及食用野生动物的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对于我院开展热带医学疾病的研究和防治,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均有重要意义。
病例简介

     患者为海南省陵水县人,男性,20岁, 职业为餐厅厨师,有宰杀牛、羊、蛇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接触史,患者反复发热6月余, 呈规律性发作, 多为每晚9时开始先发冷后发热, 体温在38.5℃~41℃间波动, 无伴有明显盗汗头痛,曾抗“疟疾”治疗无效,当地和多家医院反复治疗无效,于2009年5月23日入住我院心内科, 25日微生物室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临床根据微生物室提供的细菌学报告,给予“利福平和多西环素”目标治疗,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6月3日带药出院治疗6周。于7月25日复查:细菌培养(-)。    

     布鲁氏菌病是动物源性疾病,可通过消化道、直接接触损伤皮肤或者粘膜及呼吸道传播,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危险因子有操作处理感染动物和食用被布鲁氏菌感染的动物性食品等。临床上布鲁氏菌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或表现为局灶性病例,布鲁氏菌病死亡并不常见,但死于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多数并发心内膜炎,人群普遍对布鲁氏菌病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