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循环微波刀的工作原理:
微波刀并不是刀,它是一根很细的辐射天线。具体做法是:在B超或CT引导下,把微波刀直接穿刺到肿瘤部位,发射出来的微波能量在肿瘤内迅速升温,当温度升到60度左右时癌细胞就会被“烤”死,同时对其他组织的影响非常小。形象地说,影像设备就像“眼睛”瞄准肿瘤,微波刀是武器,对肿瘤发起定点攻击。它与大家熟知的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的优点,也正因为如此,微创治疗成为21世纪外科两大发展方向之一。
微波治疗过程大约需要10-20分钟,一般仅需要局麻,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该技术是最近十年才发展成熟起来的,是现代影像技术和微波技术的结合。与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方法相比无任何毒副效应。因它是对肿瘤瘤体直接产生摧毁作用,更易达到根治效果。
微波消融治疗的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微波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外科术中止血;1988年日本久留米大学第二外科首先进行微波凝固灭活肿瘤疗法的试验,取得成功,并在日本全国推广。日本福冈市国立医院九州医疗中心300多例肝癌微波凝固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81%,5年生存率为69%,与手术切除相差无几。
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董宝玮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B超引导经皮微波肿瘤凝固治疗,234例肝癌治疗后3年生存率72.85%,5年生存率为56.7%,亦可于手术媲美。
1994年,日本学者Seki报道了超声引导下植入式微波凝固治疗≤3cm小肝癌获得成功。
1996年4月微波凝固疗法获准列入日本医疗保险适用范围。
1997年,美国赛尔森公司开发了相关产品用于乳腺癌凝固治疗,经几百例临床实践,取得成功,获FDA批准。
1998年,国内董宝玮研究小组改变了辐射电极芯线的材料和裸露长度(裸芯为1/ 4λ) ,不仅使凝固体积显著增大,凝固形态接近球形, 电极的组织匹配性等技术指标大大改进。其实验得出功率60 W作用时间300s条件下,可形成稳定的3.7cm×2.6cm×2.6cm 的凝固体,这一组合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为PMCT 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3年,Wright AS、McCann 等均使用915MHZ微波进行活体猪肝消融与肌肉体模的实验研究,逐步探索915MHz微波的可行性 。
2004年,Shock等应用环形微波天线消融活体猪肝
微波微创消融的优点:
1. 微创,病人损伤小,恢复快;
2. 安全、无放化疗毒副作用、不损伤免疫系统;
3. 效果确切、对肿瘤细胞直接消融摧毁;
4. 冷循环微波刀既可单独施行,也可与化疗、放疗、介入或手术疗法结合;
5. 尤其适合中晚期、不能开刀、术后复发或转移性肿瘤;
6. 对原发性小肝癌的治疗效果不亚于开刀;
7. 因损伤轻微,病人可多次接受该手段治疗。
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肿瘤的适应症:
1、因心、肺、肝功能等原因不能实施手术的原发性肿瘤,尤其是肝、肺等实质性肿瘤
2、转移性癌灶、术后复发性灶和多发性癌灶
3、晚期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姑息性治疗
4、因位置原因不能手术切除或术中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
5、病人拒绝手术
目前,冷循环微波刀已广泛用于肝癌、肺癌、子宫肌瘤、胰腺癌、前列腺癌、骨肿瘤、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
并发症及副作用:
微波刀治疗肿瘤并发症及副作用发生率不高,常见的有术后低热,术中轻微灼痛感等,在给予对症处理后,通常在2-3天后症状会消失。因此是目前最安全高效的肿瘤微创治疗手段。
冷循环专利技术:
拥有专利的冷循环技术,水冷和气冷两种冷却方式可选,微波天线杆稳降至37℃以下,防止烫伤皮肤,降低病人痛苦,提高手术安全性。
双刀并用及多刀并用技术:
微波双针叠加并不是两根针1+1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双针的两电磁热场叠加、两热场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形成明显大于等功率、等时间条件下单针两次凝固范围的球形凝固区域。
对于直径5cm以上的较大体积肿瘤,建议使用双刀并用技术,双刀并用能一次形成较大的类球形毁损区域,与单刀多点凝固相比,提高了一次原位灭活率,消灭了单刀多点凝固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的盲区,简单快捷、更好的体现了治疗安全性。
海南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冷循环微波刀治疗室
电话 :0898-66528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