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征文】浅谈对人文病历的要求

作者:日期: 2012-08-03浏览: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路31号 传 真:66782831 电话:(86)0898-66772248 Email:fuu_fuf@yahoo.com.cn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copy right 2008
海医附院针灸科 辜孔进
 
浅谈对人文病历的要求
 
——只有普通病历和人文病历结合才是一份完整病历
 
 
    由于技术主义作祟,人文精神丧失和沦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在某些医院还出现病人砍死医生的严重恶性事件,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培养人文精神,把失落的人文精神找回来,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国叙事医学开创者丽塔·卡蓉在临床教学改革实践中率先引入“文学叙事”的理念和方法,要求医学生尝试鲜活的“床边叙事”,为接诊的病人写一份与普通病历不同的人文病历(或称平行病历、临床札记、医生手记),通过病人形形式式的“疾苦叙事”,走进病人的心灵世界,重建疾苦故事。通过疾苦的体验,心理的冲击与震荡,生活境遇、社会地位、抵达疾病的意义,反思并修补医学的价值与功能。使学生见证疾苦,叩问心灵,尊重生命,培养人性关怀与悯怜情怀。提高爱心、责任心与进取心,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克服“见病不见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错误倾向。“只有听得懂他人疾苦的故事,才能开始思考如何解除他人的苦痛。”这是丽塔·卡蓉的一句至理名言。
 
    我们从2012年起,对来我们工作室实习的中医本、中西医临床本、针推本的实习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为同一位病人书写两份病历,一份是标准病历,记录患者的主诉及检查,检验数值,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案。另一份是人文病历,书写病患的故事及自己的人文观察与反应。人文病历是对标准病历不足的补充,因为医疗文书的标准化,带来了临床医学观察的空壳化。人文病历是用非医学术语描述的患者的疾病和医疗实践,以此强化“以病人为中心”,“医者以慈悲为怀”,“治疗与照顾并重”等医学职业精神。
 
    如何写好一份人文病历,大家都在探索之中,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七点要求。
    1.文字流畅,有趣味性。一份好的人文病历,文字要优美,通俗易懂,故事真切流畅。患者、家属、亲戚、同事、医生、实习生、一以贯之,有忧伤与悲切,恐惧与无奈,关怀与期望,一一呈现,淋漓尽致,酣甜畅通,特别要避免滔滔不绝的医学术语和枯燥乏味的套话。
    2.内涵突出,具有人文性。病历中情感的纽结,思想的火花,反思的建构,烘托出人生的坎坷,不幸与哀伤,陡然唤起医学生的同情与共情,惆怅与牵挂,理解与关切,理解医生与病人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医患不是对立面,对立面是疾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和痛苦。《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的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只有病人与医生互相配合,才能战胜疾病。了解医疗技术的局蹇,抨击医生的职业漠然与傲慢,使医患关系变得亲密无间,水乳交融。
    3.医哲融合,具有哲理性。病历中有疾苦的体验,生命的苦短与宝贵。对生命的敬畏与谦卑,疾患与困扰,健康观与疾病观,生死观与价值观,人权与自由、人本位与君本位、临终关怀等等,对医学生的灵魂进行刷洗与修正。
    4.主观与客观结合,凸显医学新模式。在医生的眼里有两组不同的征象:第一组是客观的,被观察的生理、病理指征,是对疾病生物学依据的收集、分析等干预,这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第二组是主观的,被叙述的人格,人性故事,隐藏在病人的疾痛故事中,包括疾病所赋予的社会、心理角色,所象征的意义,所带来的情感变化与所隐含的观念、信仰。二种病历结合,才能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故前者由医生书写,后者由医生与病人共同书写与解读。
    5.优化医生诊疗思维,实现职业反省。人文病历叙事方法有二种:一是详细阅读,二是反思性写作。重新审视四对关系: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同事,医生与社会,医生与本我。目的是让医生与病中的患者实现“共情”,医患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病魔才能被降伏。
    6.与时俱进,具有永存性。一份好的人文病历,是有深远意义的,是时代的见证,是当代人对健康、疾病、生命的诠释,也是对当今诊疗欠缺的揭示和暴露,尤其是对当代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关注,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病、代谢遗传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病等等。
    7.中西比较,突出本体性。中西医各有长处与短处,中西医的疗效由病人来评判。因此中西医要取长补短,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医学生只有在医疗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中西医的真正内涵,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加深对当代医学治疗学的大趋势——治未病与治欲病,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理解,使龙蛇共舞的当代医学界大放异彩,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附海南医学院中医学系08针推班王槿怡和蒋励同学写的人文病历,供同道参考。
 
 
人 文 病 历
 
    姓名:王槿怡        学号:108114105     班级:08针灸推拿
 
    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赶到针灸科,刚走进门,就会看到对着门口的第一张床位边坐着一位老阿姨,床上躺着一位身材瘦削的老阿公。每次看到我,老阿姨都会回过头来对我温和地笑笑,很舒服的感觉,我很喜欢,也不由自主的回给她一个大大的舒服的微笑。我在针灸科繁忙的一天就从这个简单而温暖的微笑开始了。
    老阿姨,姓沈。床上躺着正准备做针灸治疗的是她的老伴,名叫曾元昌,70岁,退休,澄迈县好保市人。
2012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曾阿公因右下颌牙痛难忍与澄迈县医院先拔牙,后补牙,解除了阿公的牙痛之疾。相安无事了几个星期之后,三月份的一天,阿公忽然感觉右边脸部疼痛,并由一开始的跳痛发展为阵发性持续痛,每次大约可持续2-3分钟,疼痛时极其剧烈难忍,口不能张开,不能吃饭喝水。于是又去澄迈县医院吃药,打消炎针,都没见好转。澄迈县医院经考虑将补牙取出后,疼痛依旧没有缓解。无奈之下,来的海口市人民医院,拍片显示牙没有问题,并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后,有一点效果,但是只维持了两三天,右脸部又开始剧烈疼痛,每天可发作三四次。因吃饭,喝水,刷牙,大声说话皆可引发疼痛,而白天不敢吃饭喝水,晚上也睡不好觉,体重也下降了许多,人更消瘦了,心情也因此十分糟糕,变得不爱跟别人说话,经常不能控制的对家人发脾气,发完脾气之后,又十分后悔和愧疚的对老伴道歉,沈阿姨也都非常体谅,又十分心疼曾阿公。沈阿姨和曾阿公感情一直很好。沈阿姨说阿公以前脾气可好了,人也好,长得也健壮,都是因为这个病给折腾的。每次阿公因疼痛难忍发脾气之后,又向阿姨道歉时,阿姨总是辛酸到有种想要掉眼泪的感觉。沈阿姨不明白,为什么像阿公这样的一个好人,会受到这种疾病的惩罚,老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同时,也憎恨这个疾病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原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眼见阿公的病情没有什么好转,在海口市的女儿推荐阿公来海医附院针灸科找辜老师看看。辜老师依旧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芎芷石膏汤加减(桑叶10g、川芎15g、白芷10g、石膏30g,当归10g,菊花10g ,白蒺藜10g,防风10g,甘草10g,三七5g,水煎服,每日一剂)及针灸治疗(悬厘,曲鬓,巨髎,颧髎,下关,翳风,合谷,内庭,均取右侧,通于脉冲电密波20分钟,针后于右侧地仓,下关,翳风,行直接无瘢痕灸5壮,每日一次)。现已经二个月治疗,面部无疼痛发作,已基本痊愈,并告知预后还需注重调护,以防复发。
    自从病情得到好转,阿公心情好多了,吃饭也多起来了,也更爱和家里人说话了,沈阿姨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即将告别为了方便到针灸科治病而租住的小房子,告别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做饭,坐车到医院排队做针灸治疗的日子,告别整日提心吊胆,忍受疼痛的糟糕心情,我看到沈阿姨脸上露出的欣慰的笑容,就像一场无法预料的持久的暴风雨过后,出现的期待已久,令人惊喜的一缕阳光。金色的阳光一点一点弥漫开来,照亮了沈阿姨和阿公脸上的笑容。
    忽然很感动,为阿公和阿姨的相互体谅,相濡以沫。为他们的苦尽甘来而欣喜。我想:要是人类永远都不会生病那该多好,再也不用受疾病的折磨,再也不用担心害怕被疾病侵袭,我们都拥有一个“百毒不侵”的身体。但是,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生老病死时人类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而面对生老病死,救死扶伤是每个医生的职责。
    之前也有听到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说中医是不科学的,批判中医理论,不相信中医,我也曾怀疑过中医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看到针灸科那么多人来这里做针灸,开中药,寻求中医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甚至能够治疗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我越来越深信,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瑰宝。只有认真学习中医,学好中医,认真用好中医,才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中医的奥妙和神奇。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医生,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临床实践经验,更需要一颗不断积极进取的心。背上梦想的行囊,希望我能在医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人 文 病 历
 
    08针灸推拿本科班    蒋励
 
    在针灸科实习的一个多月中,我认识了许多针灸科的“老朋友”,他们起初对于我们来说是患者,但是随着治疗的推进,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可以称作是我们的朋友了。68岁的老阿公——卢智善,就是其中的一位。老人12年前出现了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当时在我院针灸科治疗,效果显著。但是,一个时间轮回过去,老的问题再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个月前老人突发左动眼神经麻痹,眼睑全部下垂,左眼瞳孔明显偏外斜视,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再一次来到了针灸科,找到了他的辜主任。辜主任是中医传承的名老中医之一,享誉海南,有“海南第一针”之称。经主任治疗的病例多如繁星,对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是颇有建树,而关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已有数例成功的案例。然老人现在的症状与12年前相比已经加重,且年事已高,身体条件已大不如前,是否还能取得显著地疗效,也很难预计。即便如此,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还是决定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
    老人前来就诊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纳呆、眠差、四肢乏力的症状,主任方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并配伍四白、阳白、完骨、臂臑、睛明、光明进行针灸治疗。通过交谈得知老人刚开始的眼睑睁开效果不是很明显,然他心里焦急却依旧乐观积极的面对,眼神让我感受到对睁开眼睛看风景的期望,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老人的伴随症状全部消失,身体机能调养好后接针灸治疗的效果便逐渐明显,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中,老人几乎每天都很雀跃的和我们分享他的变化。眼睑从完全下垂逐渐转变为睁合自如,瞳孔从明显斜视、叠影重重到视物清明,整整两个月,我们一起将疾病征服。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遇到一名好医生,老人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亦酝酿成病愈的催化剂。
    进入针灸科实习的这段日子,见过各种病患,心情从最初的热血到后来对世间疾病的感怀,不免有些苍凉的心境,老人已是暮年,干老的皮肤上刻着时间的年轮,然他上扬的嘴角,让我看到最美的夕阳,即使疾病如同云翼有时遮挡住了光辉,但终究会在云翼散去后合成为最美的风景,从病史采集、协助艾灸加电到每天的病程记录,能够见证他的治疗过程,见证垂暮老人生命的韧性,感受他从始至终的乐观与执着,实在是我的幸运,亦让我懂得,再脆弱的生命也能绽放出坚强的花。是的,我是幸运的,在成长的路上,有这样的人为我指向,我也会带着这份幸运,坚定地走下去,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感动我遇到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