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把我们的队员送到到五源河体育场,到时候会有社区点位负责人到那儿去接他们的。”清晨6点,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的陈洪娇护士长,就已经在我院核酸采集队集合现场安排车辆护送队员们到达海口市社会采集核酸点位了。
全院核酸采样人力资源调配工作的由护理部牵头,医务部、院办配合。8月1日三亚疫情来袭,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敏锐地预判核酸采样队可能要再次出动,护理部在王丹心主任的带领下开始筹备到三亚支援核酸采集的预备队伍。8月2日凌晨一接到要派出预备队的通知,护理部的工作人员就第一时间安排预备队出发的相关事宜。

8月4日至8月6日,海口市启动区域核酸检测期间,护理部中午加班加点,安排下午参与核酸采集任务的队伍顺利出动。
自8月6日,我院接到海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开始,护理部就与医务科共同沟通协调,预先收集未来三日可调度参与核酸检测任务的人员名单,这为每次的核酸采样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实我们护理部从8月6日开始就已经24小时值班,吃住都在办公室了。”陈洪娇护长平静地表示,“我们的孩子平常都是放在家里,我和谭邵英老师的孩子平常都由爷爷奶奶照料,范天伦护士长的孩子则是由大姑照料,我们都没有时间管他们。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我们的工作模式,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

“护理部王丹心主任负责总调度及总统筹的工作,对接海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协调各方的都是她;范天伦护长主要负责挑选队长、安排组员及相关联系工作;林家夷老师则主要负责联系队员及后勤物资保障工作。黎一页和周玉老师则根据卫健委发布的点位信息,协助王丹心主任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陈洪娇护长一一介绍了大家这段时间的工作,“每个岗位都很重要。”

“我主要负责车辆保障,夜里根据点位信息、地址、路段情况、人员配置及开采时间,预计所需车辆数量,并与公交车公司协调车辆安排。清晨6点就和天伦护士长开始组织队员上车,确保他们以最快速到达各个工作点位。谭绍英老师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及相关的协调工作,另外还有王燕玲和李俊两位护长主要负责关注微信工作群内点位工作人员们反馈回来的现场信息,协调处理各点位遇到的问题。其实我们护理部的工作都是相辅相成的,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合作的好伙伴。”陈洪娇护长认真道,“其实各组小组长都很辛苦。我们经常会在夜里三点给每个组长发短信,所有的组长在凌晨五点必须起床,根据收到的人员信息给对应的组员发送短信,组员在五点半起床接收短信并回复电话。组长除了要建立对应的小组群聊,还要跟对方社区的点位负责人对接,了解物资准备等相关情况。”
据介绍,护理部常常要等到夜里,有时候甚至等到半夜三点多,才能接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的我院所负责的点位信息。
为了保证外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的医疗队员们的睡眠,护理部每天晚上提前通知外出采样队员们早早休息,次日5点半再起床查看次日外出任务安排。

而护理部接到点位信息后,必须根据点位要求综合考虑风险程度、人员配置、车辆等安排好外出任务事宜,并发到队长群。每天安排任务量很大,任务最多的一天我们一附院包揽186个点位,派出约千人。这些任务的安排工作必须在5点半前完成,以保证5点半队长们可以收到外出任务及队员名单,顺利通知队员。因此,夜里是最紧张忙碌的时刻。
“海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将近段时间全市市民核酸采集结果进行研判之后,划分出需要全员采集核酸的区域,再将点位核酸采集任务下发至各家医院,一家医院负责几百个点位,并不是所有的点位都固定。海口市人特别多,点位特别散,我们的团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安排人手,完成海口市的全员核酸采集任务。”护理部王丹心主任说。

“其实疫情防控是我们举全院之力在做的事情,我们医院也从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派出这么多人去执行任务,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也在争取不断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用更高效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将人员安置到点位。”王丹心主任表示,“海口虽然没有三亚疫情这么严重,但我们一丝一毫不敢松懈,要想办法保证他们的安全,避免职业暴露的风险。”
“这一轮海口核酸采样工作,我们不仅是医护人员上,连行政管理人员也上,因此组长的遴选和组员的配置非常重要,组长必须是护理人员,且原则上是护长、副护长、教学组长或科内骨干,然后再从护士、医生、有医学背景的行政人员及专硕生、规培生、实习生中进行小组人员优化配置。”王丹心主任说,“另一方面,医院也加大了对采样人员的防护服穿脱培训和咽拭子采集培训力度。这也为大规模人群核酸采样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宣传部 王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