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一附院抗疫群体像(一)

作者:日期: 2022-09-15浏览:

 同心战疫  共待花期


• 这是我的使命,我义不容辞、无需选择!

image.png

8月2日早上5点,林启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

“7点在医院集合,准备出发支援三亚。”

林启为了能够快速做好准备,加快了收拾东西的速度。面对这样的临时通知,他再熟悉不过。

林启同志是我院超声科的一名医生。此时他也是三亚核酸采样队的一名队员。去医院前,只跟家人说了一句:“我现在要去三亚支援,不用担心。”

每日早上5点起床到点位进行核酸采样,每个点位都有入户采样,到达楼宇,核对核酸采样人员信息,按流程进行核酸采样。逐户敲门、信息登记、输入条码、电话核对等,严格按照标准步骤执行。有时还会遇到老旧、陡峭的楼梯,笨重的装备十分不便。林启说:最多的时候爬十几栋楼。在每日气温30多度的三亚,“全副武装”成“大白”的他,每采一栋楼、每上一层楼、每爬一个台阶,都能感受到汗水的流淌,在口罩、隔离面罩和防护服的多重加持下,费力的呼吸。与此同时他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

image.png

特别担心家中的老人孩子,更牵挂自己的爱人。“她和我一样也是医护人员,已经怀孕16周仍在一线抗疫。”“心里着急啊,我老爸8月4号发生心梗,来咱们心内科住院,我都不在身边,结果手机卡还坏了,第一时间联系不上。”林启接受采访时候说到。

为全力支持儿子及儿媳的防疫工作,本该被照顾的母亲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没有任何怨言,照顾孩子、负责家里的饮食,身体不太好的她,撑起了林启夫妻二人抗疫后方的一片天。她叮嘱林启:“不要担心我们,放心工作,家里有我呢”。

林启说:“我和老婆都在一线抗疫,没时间陪孩子和老人,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更是没有时间去了解幼儿园的情况,想去的公立幼儿园也没有摇到号,感觉挺对不起孩子的。”

就在这样的压力下,林启已在三亚坚守抗疫一个多月,面对每天繁重的采样任务和挂念家里妻儿父母的双重压力,他挺住了,他毅然选择战斗疫情直至结束。林启说“这是我的使命,我义不容辞、无需选择。”

在林启坚持抗疫的同时,家中状况有所好转。他得到消息:“经放支架及血压控制,父亲病情控制稳定,8月11号出院了;经多方面努力,前两天我老婆收到了幼儿园录取电话。”我们相信,疫情也终将好转,直至结束。

像这样夫妻二人都在“抗疫”前线奋斗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林启心中作为医护人员的信念,让他一直坚守抗疫。作为一名党员,林启做到了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救人使命。


• 杨蕊:为了逆行撒下善意“谎言”

“能在最好的年纪为国家为海南奉献力量,我觉得这次逆行出征很有意义。”杨蕊是8月31日奔赴儋州“疫”线的150名“战士”中的一员,也是海医一附院麻醉手术室的“新人”。入职不到三个月,她便积极响应医院党委的号召主动请缨,毅然投身到儋州疫情防控最前线。

高温酷暑是杨蕊面临的一大考验。33℃闷热的天气下,杨蕊分秒必争地进行核酸采样工作长达十余个小时,常常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手指起泡或掉皮。“放心!我给自己打着气呢!战斗力十足!”乐观开朗的杨蕊总是自称“女汉子”,说话自带搞笑音阶,想方设法地给其他的队员们打气 ,像个“小太阳”一样温暖着所有人,但她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深藏着自己对家人的愧疚和牵挂。

image.png

每天忙完一天高强度的工作,杨蕊却不敢过多与家人视频通话,怕看到家人的样子自己会愧疚到泪流满面。杨蕊的丈夫也忙碌在三亚抗疫一线,远在东北的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公公婆婆照顾2岁多的女儿,婆婆还因为陈旧性骨折一直背疼。“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们没有告诉他们自己已然来到了抗疫最前线,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没有办法帮忙。”

彻夜难眠的时候,杨蕊会一遍遍翻阅女儿所有的照片,她期待着与女儿再次见面,想抱抱她,掐掐她的小胖脸“我错过了太多她成长的细节,当她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却已经知道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用稚嫩的言语介绍手机里正与她视频通话的我,那是她的妈妈,她的妈妈是英雄……”

为了守护万家灯火,杨蕊成了那个“不顾家”的人,但她无怨无悔。 “我已经爱上了海南,我会一直守护着这座城市、我的第二个家乡,期待抗疫胜利、城市恢复喧闹繁华、能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天。”杨蕊说。


•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90后“信息员”

“救援队队员的基本素质是要反应迅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援鄂时因为怀孕不能和大家一起共赴前线,这次支援三亚,我也义不容辞。”8月8日中午11时许,带队在外采核酸的苏应雪看到了国家紧急救援队(海南)通知群里发了一则支援三亚的通知,作为救援队队员的她当即给救援队队长回了电话确认出发时间,请示医院护理部接下来的核酸安排,得到明确指令并与核酸采样队的队员交接好工作后便赶回家收拾行李。

苏应雪是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有着10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女儿只有两岁,还有一对8个月大的双胞胎,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在得知苏应雪将支援在三亚的消息后,家人的第一反应是无条件支持她的工作,只是叮嘱她要注意安全,做好防护,不必担心家里。

在三亚,苏应雪担任了方舱医院信息组组长一职,信息组的主要工作是与出入院组、方舱内工作人员、采样工作组、转院中心和指挥部等各部门对接,收集和上报各类信息数据,保证方舱医院高效运作,发挥方舱医院的最大作用。信息组的班次安排为12小时制,但是身为组长的苏应雪需要时刻关注信息及上报数据,因此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在开舱之初,她经常在凌晨接听指挥部的电话进行数据上报和核对在院患者信息。自8月8日正式开舱至8月30日关舱,信息组共整理三个方舱收治患者数据2065条,上报卫健委信息共812条。

信息组的工作虽然不需要跟患者见面,但是他们会通过电话与患者进行身份核查和必要的沟通。有一次因为座机忙,苏应雪用自己手机给一位65岁的阿公核对出院信息,阿公在电话里一直向她表示感谢,甚至在回到家后,还专门给她回了个电话:“妹妹,我们已经回到家了,谢谢你们这些天的照顾,你们真的太辛苦了!谢谢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这是除了家人以外的深切叮咛,句句暖心,虽然素未谋面,但是苏应雪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真诚和感激之情,“我感觉自己每天整理的人名、电话、住址都具象化了,仿佛自己也陪着他们回到了家里,大家都平安健康地生活着。”

工作之余,苏应雪会经常打开家里的小度关注孩子们在做什么、玩什么、吃什么,每天她都会跟家里人视频通话,家人常常叮嘱她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回来,两岁的女儿也会对着镜头呐喊:“妈妈加油!妈妈加油!”虽然心里明白女儿可能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是每次听到她充满稚气的加油声,苏应雪的内心就充满了动力,工作的疲惫也一扫而光。

image.png


• 她是可爱的母亲,更是无私无畏的白衣战士!

“身为医护工作者,在海南面临困难之时,我们应当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努力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潘松利是50名澄迈核酸采集队中的一员,是海医一附院脊柱外科的护士长,还是一名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的“老战士”。自去年海南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感染患者至今,她每一次都积极参与海口市核酸采集的工作,今年3月份曾去支援三亚疫情防控,如今,她又主动加入了澄迈核酸采集队。

潘松利和队员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五十分出发到老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处集合,然后到开发区不同的企业厂区开展核酸采集工作。九月的海南依然骄阳似火,她们穿戴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面罩和乳胶手套,在不同的采集点之间穿梭,忍受着大太阳的烘烤。身上的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有些队员也因此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着,以战士的姿态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image.png

夜幕降临,地表的高温些许消退,潘松利和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地。脱下防护服,她就从一名白衣战士变回一位温柔细心的母亲。

“我最放心不下的是我13岁的大儿子。他爸爸八月份去了上海进修,弟弟在万宁,由奶奶照顾,现在只有他一人独自留守在海口家中,请了邻居帮忙照顾。”潘松利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一点点时间和家人通视频,看看她的宝贝儿子们。疫情,让他们一家四口分隔四地;距离,让他们彼此之间的思念更加强烈,也让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更加容易说出口。

刚到澄迈的那天晚上,大儿子打来视频电话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我一个人在家睡不着,我害怕……我想要你早点回来,我想你了。”听到这话,她很担心,也很心酸,眼中噙着泪水对大儿子说:“宝贝,妈妈也想你。妈妈完成任务后就回家。我们的海南生病了,妈妈是医护人员,有责任去保护我们的大家,这样我们的小家才会安全,才会有保障。现在你也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按照爸妈和你一起制定的每日计划完成目标,妈妈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的。”

现在,她再跟大儿子视频通话,每次通话结束前儿子都会安慰她说:“妈妈,你放心,安心去工作,我会照顾好自己。”忽然间,她发现儿子长大了,短短十天的时间,他从一个被妈妈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成长为一个在背后支持妈妈的小小男子汉。想到这,她既欣慰又心酸,既感动又自责。或许所有的母亲都这样,一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困境中成长,一边又心疼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原来,母爱也是矛盾的。

潘松利舍小家为大家,在抗“疫”一线战场上于平凡中书写着不平凡,彰显了“小人物”的大情怀。9月5日,澄迈核酸采集队完成澄迈采集任务后,当天又立即起程转战乐东,9月6日又转战到三亚,继续履行使命。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