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帮扶医院当医生丨从股动脉到桡动脉,技术革新让琼海卒中患者受益

作者:神经内科 段洋洋日期: 2024-08-15浏览:

回望2023年的尾声,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温情的季节。响应省卫生健康委和医院的号召,段洋洋踏上了前往琼海市人民医院的帮扶之旅,作为来自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一附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他深知自己肩上承载的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守护百姓健康的重任。

初到琼海,一切既陌生又充满希望。脑梗死,这个神经内科的“常客”,因其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多半均为此类患者。每当看到患者因疾病而痛苦,家属因无助而焦虑,段洋洋的心便更加坚定了要在这里留下些什么——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希望与光明。

68岁的黄大爷就是脑卒中患者中的一员,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头部MRA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血管狭窄。为进一步明确病变血管情况及指导下一步治疗,建议行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在我国,30%~50%脑卒中患者存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且术后需要卧床制动24小时。对于不习惯于床上解决大小便的黄大爷,这极大地增加了其不安和恐惧。段洋洋深知,对于黄大爷这样的患者,每一次治疗的选择都至关重要。于是,段洋洋医生决定利用自己在原单位积累的桡动脉造影经验,为黄大爷探索一条更为舒适、安全的治疗之路——尝试从手做,即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

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王大爷顺利完成此次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在家属的搀扶下自行走出介入手术室。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甚至可自行走回病房,极大提高了其舒适性——桡动脉入路相比股动脉入路造影具有以下优势:1、对穿刺局部损伤小,出血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且轻微,术后护理方便、安全;2、术后即刻下床活动,舒适度好,患者易于接受,尤适用于老年人;3、术后不需卧床24小时,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4、对于股动脉狭窄、闭塞;腹主动脉迂曲及Ⅲ型弓、牛角弓,桡动脉有巨大优势;5、由于较低的并发症和支持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短,其费用明显低,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杨辉主任和程飞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技术在琼海地区得到率先成熟开展,目前此项手术已成功开展10余例,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新技术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脑血管介入途径,同时也减轻了病人痛苦和不便,标志着琼海市神经介入水平又上新台阶。而段洋洋也在这份成就中找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与幸福。

到琼海帮扶的第3个月,段洋洋医生就碰到一名头痛伴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的中年女性患者,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及完善检查后考虑其存在妊娠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压增高,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随时有生命危险。于是,为保障患者安全,让其得到更好的治疗,段洋洋立即联系原单位海医一附院的妇产科及神经内科主任远程会诊,经评估后建议转院治疗。随后,段洋洋赶紧联系了海医一附院的急救中心及卒中医生,进行无缝衔接,将患者上转至海口住院治疗。通过海医一附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双向转诊机制高效运转的体现。

这次转诊让段洋洋医生意识到,作为省级医院的医生到各市县帮扶,他不仅仅是一名换个地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更是一条承上启下的纽带,承担着为危重患者护航的使命。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递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每一次转诊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责任。目前,海医一附院又成立了住院调配服务中心,开通了住院调配和危重患者转诊服务热线:66100111,让日常转诊工作更加顺畅。通过改进双向转诊的工作流程及制度,已成功为多名危重疑难患者进行保驾护航,给老百姓解决看病难问题,节省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当然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非常感谢双边医院的同事、特别是神经内科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段洋洋医生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帮扶工作,段洋洋深知路还很长,挑战依旧存在。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感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信任与支持,让他有机会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成长。“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初心,用医术与爱心,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让这条帮扶之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